关于刻意练习,最大的3个误解:实操版
经常看我文章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们一个传统,写任何理论策略,都会给一个实操版。
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还得让大家能用的上。
刻意练习经过各位大V的传播,每个希望成长的人都了解了,但是今天我们提醒一下,还有很多人对刻意练习存在的误解。
刻意练习的误解
刻意练习本质是通过大量实验,观察成功人士的基本特征总结出来的科学训练方法。
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东西,甚至你仔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非常无枯燥无聊,把一件事反复重复的做100次有什么意思?
因为《异类》这本书太火了,而且理解产生了歧义,作者亲自写一本《刻意练习》重新阐述刻意练习的本质。
从而解答了3个误读:
第一,没人可以保证
没有人给你保证,只要练习达到1万小时就一定成为专家。
流水线工人每天12小时,工作3年以上的人都有1万小时,他能从工人变成工程师吗?
就算你很努力工作1万小时,也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达到什么程度,所有承诺都是骗子。
第二,1万小时并非是必须品
1万小时听起来很厉害,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反而因为1万小时定律太火,让很多人以为想成为专家都要1万小时,这个是严重的误读。
有些事需要长期持续的练习,有些人可能天生协调性好,不用1万小时也可以达到专家水平。
比如,我们说坚持跑步就可以身体好,但是你跑了2个月可能身体就好了,并不是非要1万小时规定才有成果。
第三,努力不一定有结果,就算超过1万小时,也成不了专家
刻意练习是持续改进提高的策略,并非是万金油的方法,你必须把每次做事都当做一次改进训练。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的训练,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专家,这一点就已经足够厉害了。
只需要足够努力,就能成功。刻意练习的时间和方法都很重要。
梳理完误解的部分, 下面我们讲讲实操,我看到一篇10万+的文章,前面写刻意练习如何厉害的时候,用了很长的篇幅去解释,但是真正实操部分都是1句话带过。
堂主最看重的行动实操部分,居然就这样被忽略了,可能他们也没有真正使用过,没有行动过的人只喜欢说,不喜欢做。
我们读书会深刻贯彻刻意练习的理念,从作业设计,每天行动,读书难度,都是精心安排。
读有点难度的书,需要你消耗脑力才能理解的内容,每天这样练习,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不仅阅读能力提高了 ,而且思考能力也变厉害了。
下面我们讲刻意练习实操部分:
从刻意练习到成为高手
刻意练习只是提供了成为高手的途径,你想真正通过训练成为高手,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求知好奇
我们每次的学习并非都是刻意的,很可能是因为一次意外的邂逅才产生好奇。
我小时候骑自行车,就是因为看到别的孩子骑的很帅,早期喜欢读书就是因为讲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羡慕我。
想办法让自己开始去做,比做的多好重要。
第二阶段:认真对待
开始可能只是为了满足好奇,慢慢开始有深度了解,求知满足的需求。
过了入门阶段,你开始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你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以及接下来要达到的阶段,为了达成目的,你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刻意的训练。
第三阶段:加大投入
做一件事如果不是特别难,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60分,如果想更加突出就需要付出一倍的努力才能到80分,而从80分到90分,需要付出10倍甚至100倍的努力都不止。
早期随便做就可以有很大进步,后期想变得再厉害一点,需要加大投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阶段:持续迭代
理论上没有完美状态,只要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努力。
我坚持日更600天,中间无数次想放弃,为了解决坚持行动的问题,把市面上大部分关于行动的书都买回来研究。
里面不同的书侧重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也不同,有时候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过段时间又出现了新问题。
最后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在之前行动方法的基础之上,我研究出一套执行系统理论,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行动问题,还带领超过100人坚持行动100天。
如果你能走到第四阶段,其实你已经很厉害了,超过80%的人,能坚持到这一步基本上都是小专家。
当我写到这里,脑海里出现一句话,“那些厉害的人,只不过是比你老”,意思是在专业技能上,付出的时间比你多。
哪里有那么多天才,只不过是看谁更加努力,更加科学的努力罢了。
智商和天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只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