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活血止痛药:姜黄、乳香、沒药

姜黄

下面我们再回到姜黄。那么从姜黄的植物来源来讲,我们刚才讲这个郁金,有多种来源,如果说郁金当中的黄郁金,就是广郁金,产在四川的广郁金,又叫黄丝郁金,那么切开以后是黄色的这种,它和我们讲的姜黄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只是入药的部位有一点区别,那么姜黄呢用的是根茎,就好像是调味品那个姜,这个姜科植物长在地里,就有一个块状的根茎,或者叫块茎。这个块茎下面有很多须根,这个须根的某一个中间部位,就有一种膨大的就刚才那种纺锤状的,那就是郁金。

对姜黄来说,根茎这个地方呢,就作为姜黄用,下面这个须根上的膨大的块根呢,就作为黄郁金用。它的部位都是在这个植物的地下部分,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一个是属于茎类,一个属于根类的,所以这两个药物呢,由于它们的药材来源的密切关系,所以这两个药物的功效和应用就可以加以对比。那么这个姜黄和郁金,都能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都是比较典型的血中气药,所以这个主治的范围,主要也是胸腹胁肋,主治的主要部位也在胸腹胁肋为主,这些都比较相似,那么不同的地方呢姜黄和郁金,按照目前的观点呢有两点:那么第一是药性,郁金是偏寒的,姜黄是偏温的,所以郁金就有凉血清心这样的功效,那么姜黄就没有。所以一般在于这个心热证或者血分热证方面,就一般不用姜黄,一个是药性。第二个从作用强度,那么认为姜黄强于郁金,在活血行气方面。所以这个姜黄在很多书上呢,把它称为破血行气。就突出它的强度。这个是从目前的文献的这种情况(区别),主要就这么一个异同。那么这个姜黄能不能利胆退黄,文献上没有明确告诉这个问题,但是当代的研究,姜黄也有很强的利胆作用,临床上用于黄疸,也有明显的效果,只不过黄疸很多属于湿热证,这个郁金偏寒,选择比较多一些,姜黄偏温,它不是没有这个功效,那我们也是采取一个淡化的这样子(处理),我们不能认为它绝对没有。其实这个姜黄说它能够利胆退黄,也未尝不可。只是因为它偏温,因为黄疸湿热证居多,从这个药性方面来说不是很合拍,所以我们把它省略掉了。这是关于在郁金的功效里面,其实真正就只有一个凉血清心,姜黄是没有的,另外我们书上为什么姜黄要加上一个通络,就是常常在治疗跌打损伤和风湿痹痛的有关的瘀血证当中呢,目前有人用姜黄,认为它治疗这样的一些瘀血证呢,与通络有一定的相关性。实际上古人治疗风湿痹痛,或者跌打损伤的,它不是普通的姜黄,叫作片子姜黄,就一片、两片的,片子姜黄它不是姜黄,而是温郁金的块茎,或者说它的根茎,就是白丝郁金,就是川郁金,主要产在浙江,以温州为主这个地区的,温郁金,那么温郁金,它的块根作为白丝郁金用,上面的根茎过去把它稍稍地蒸一下,把它切片,那颜色是比较淡的,并不是姜黄那样的黄的,那称为片姜黄,或片子姜黄,那过去主要是用这种来作为治疗风湿痹痛,那么后来呢不再分那么细。所以现在的姜黄呢,有的人也在治疗痹证和跌打损伤的方当中(用),和我们书上(也有)风湿肩臂疼痛,加上古方有一个姜黄汤,主要是治疗肩背的疼痛,现在很多人把它用来治疗肩周炎,就是到了中年以后,这个肩关节周围出现了这个炎变,退化性的这个疼痛,活动不灵活,加上有这样的一些方的基础,所以加上了通络,主要就是(治)风湿痹证、跌打损伤,这个说明一下。严格讲它不是这个姜黄,但是现在也在用,我们把这个通络的,也加上去了。如果说把姜黄和郁金,作一个对照的话,那么就是,一个就是说相似的是主要的,都能活血行气止痛,不同的药性,另外作用强度,那么这个郁金呢,凉血清心,因为它偏寒,那么这个姜黄呢还能够通络,用于风寒痹证,或者这个跌打损伤,所以就抓住这么几个要点。那么至于姜黄和郁金,尤其是黄丝郁金和姜黄,那药性的区别就那么明显,一个就偏寒的,一个就偏温的,所以有人也提出质疑。

实际上在古代文献当中,历来这个姜黄和郁金的药性,就没有真正统一过,这个郁金在大量的本草当中认为是温性药,就包括有名的比如说《本草经疏》,明代的缪希壅、清代的《本经逢原》,这样的一些药(书),它都是反对郁金是寒性的药,就说这个郁金是辛香的药,岂有辛香之品而性反寒乎?不可能是寒性的药,那么这个都是一些本草大家,像缪希壅,张璐,那么他们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但是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李时珍还有唐代《新修本草》集众多本草学家之长,那么认为姜黄不但是寒性,而且还是大寒,这个姜黄,认为是大寒的药,现在在藏药当中,姜黄应用很普遍,郁金用得比较少,那么藏药当中现在就是把姜黄作为一个清热药,比如说治疗湿热淋证,治这个热毒疮痈的,这个方能够举出很多,当然这个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地研究。那么我们现在教研室有个硕士研究生呢,现在初步选的题就是郁金、姜黄在等同条件下,它一些主要相关的一些指标,来研究它们的药性,是不是一个是截然的偏寒的,一个截然的偏温。当然这个最终的结果呢,那么可能也要二、三年以后,当然是不是最终定这个题,现在初步是这样决定,要对它们的药性进行一个对比性的研究,那么提供这些(对)临床应用,作为一些参考吧。所以这个呢我们书上现在这样写,我们考试就依照这个为准,至于说它们的药性有争论,那供参考,这学术上的讨论的问题,那么不会是考试的内容,所以对于姜黄呢,我就作这样的一点补充。

乳香

下面两个活血止痛的药呢,就比较次要一些,第一个是乳香。

那么这个乳香呢,它是来源于橄榄科的这个乳香树,它树干上分泌的树脂,它的药用的部位是树干分泌的树脂。那么这个树干,要分泌树脂,可能同学们在生活当中见过,比如说松树、柏树,那树干上有的亮亮的,有的还有一点那种粘手的那种就是松树、柏树分泌的树脂,同样的这个道理,这个乳香分泌树脂呢,那么比较典型的呢就刚刚分泌在树干上呈那种滴乳状,上面小一点,下面圆圆的大一点,好像一滴乳汁往下滴的那种形状。所以有的就把它叫滴乳香,滴乳香,是根据它的形状。有明显的香气,所以古书里面还有什么熏陆香,还有其它的一些名称,那现在都不使用了,所以就叫作乳香吧。这个药呢它原产地就在东非。主要就产在埃塞俄比亚,或者索马里,南亚或者西亚也有少数这种分布,但我们国内没有,现在也是一个进口的药。

没药

  这个乳香下面还有一味药,这个药在这个地方,读没(mo),没(mo)药,没(mo)药,不能读没(mei)药,因为这是个音译,也是当时从这个原产地翻译过来,那原产地这个没(mo),就是苦的意思,一个苦味的一个东西。那这个汉字把它直接翻译过来。那么它也是橄榄科的植物,也是分泌的一个树脂,那么它的产地呢和乳香也是大同小异,所以这两个药呢都是外来药,都是从东汉的后期,魏晋南北朝这样子就开始已经传入中国,当时是佛教把它带进来的,它是作为佛教仪式里面需要用的一种物品,那么后来发现了它有很好的活血止痛的这样的效果,所以慢慢就成了很重要的中药。所以乳香、没药,这两个药经常配伍在一起,有的医生开处方,乳、没各多少。就指的这两个药同时使用,那么这两个药,都是长于止痛的活血化瘀药,类似于延胡索那种情况,当然它比延胡索又更加典型一些,就说它改善很多瘀血的病理指标,也有比延胡索更明显的、更多的一些效果,但是重点仍然是止痛,所以它主要就是治疗的瘀血疼痛证,而且这两个药认为常常相须为用的。所以我们是按照书上的要求呢,在这个活血止痛就掌握这么一点,两个药相似,都是长于止痛的活血化瘀的药,那么至于有的书上还要区分在活血化瘀止痛方面,这个乳香和没药,还有一些区别,这个最初出于清代中期的黄宫绣的《本草求真》,那么它就认为这个乳香,是偏于行气伸经的,活血化瘀不如没药,没药的活血化瘀强一点,但实际上在临床很多方乳香、没药同用,这个区别应该说非常细微,非常不明显,为了减少大家的负担,所以我们这个教科书没有要求大家比较它们的区别,不去比较,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个功效消肿生肌,主要是在生肌,这只是在外用。乳香内服,或者没药内服,没有生肌作用,把它制成散剂,在这个疮痈的表面局部使用,才有这个功效,这也是这个功效表述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没有表明给药的途径,所以我们这个要清楚。那么另外这两个药呢注意它们的用法,一般要炮制,那么这个炮制呢,认为降低它的不良反应,增强止痛的作用,但是现代研究呢炮制了以后,止痛作用没有增强,反而降低,因为炮制大量的挥发油耗散了,损失了。这个乳香、没药的止痛的主要部位,就是挥发油。是不是应该炮制了用来增效呢,主要是降低它的引起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那么引起不良反应主要是对胃粘膜有刺激,这两个药,所以有的胃不好的,加上一个特殊的气味,如果作为汤剂,在一个大楼里面有人煎这个乳香、没药,整个这个楼都有个很特殊的、有的人很难接受那个气味,所以服用了以后,也会产生腹部的一些不适的症状,所以这个药呢,没有把它称为止痛的要药,它止痛作用虽然比较明显,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吃,当然现在如果做成片剂或者胶囊剂,那是另外的事了。因为它气味的臭浊,又加上对胃粘膜有刺激,引起这种恶心呕吐,这个是临床作汤剂的时候,要注意的,所以这个药更多的适合于做丸、散,现在来说就是做片剂或者胶囊这样的使用。是不是炮制是必须的,这个目前有人提出了质疑,这个也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炮制了以后止痛的效果是减弱了的,这节课呢就讲到这个地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