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孟影:疲劳的获胜者:B校教育学专业的学习倦怠体验
一、学习倦怠的领域
(一)课程领域
在理论学习中,我一般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有平时作业的情况下会去学习,或者只有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才会主动去复习。起初我选择教育学专业是被调剂的,虽然对教育学专业不了解,但是大一刚去学校,新鲜感还是有的,所以学习上保持着热情,认真听讲。但是后来的学习变得不那么认真了,学校通识选修和必修课基本上是“混着”,对专业课和英语课、体育课以外的课程基本都是划水过,因为知道老师都会给高分的,所以对此没有付出努力。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由于我大一第一学期两门专业课:《教育学原理》和《普通心理学》的成绩不是很高,我记得大概是八十分左右吧,但是我舍友她们分数比我高,所以我那个时候反思自己,大家都是在一起复习的,尤其是考《普通心理学》的前一天,整个宿舍都在熬夜看书,我好像是第一个睡觉的,表面上觉得没关系,明天考试肯定可以过的,但是心里还是很有压力,尤其是在我要睡觉的时候,舍友还在学习,这也导致我考试是有些紧张的,在考试中看到自己看过的却又不知道怎么回答的知识点,我想这可能是自己没有准备充分才会这样的底气不足。在大一下学期考试前夕,我就和我舍友一起复习,两个人互相查漏补缺,看有没有落下考试重点,幸运地这次考试成绩很好,而且也有机会在二年级转专业。但是我放弃这次转专业的机会,原因很现实,不是我多么热爱这一专业,而是我舍不得班级的同学和舍友,同样也有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和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的机会,因此既来之则安之。其实反思我四年的大学学习来看,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有两点:一是我没有逃课和迟到过,每次上专业课的时候都是和舍友一起坐在教室第一排,二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去学习,由于成绩比较好,所以在每一次期末复习的时候都会付出努力,知识点一遍一遍地背诵,以免下次考试考砸。可能这在有些同学面前看来是很傻的,但是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目标,那就是争取保研,我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也没有发表论文,只能在考试上付出努力。和我同专业的一位同学为了能够争取到保研名额,发表了几篇省级期刊论文,我有的时候会私下和舍友吐槽这个事情,在我看来,这样为了争取保研名额是不值得的。但是我大学学习中除了追求成绩获得保研资格以外,我认为没有什么是太值得谈论的,毕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专业课上要求读的书目基本没有读完过,只是“蜻蜓点水”。在保研结束以后,我就很少出现学习情况了,但是还是有专业课程的学习,虽然课程成绩已经不会影响到保研与否,但是为了保持成绩的优异,我还是在考试前认真复习。
(二)实践领域
在实践学习中,也出现过倦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小组合作的事情,寒暑假社会实践我们一般情况下是小组合作进行的,但就是因为小组合作,会让人觉得难做。我们之前小组组队去保定某一个县幼儿园调研,之前做的规划很好,分工也比较明确,但是到后来有几名成员没有参与进来。那个时候是感觉到了不公平吧,应该是集体活动,结果变成了我们几个人的活动,因为感受到的不公平而情绪不太好,尤其是在陌生地方,同行的成员行李丢了,更是雪上加霜。一般我们的小组合作是由我来担任组长,但是有的时候小组成员的不配合或者不负责任吧,她们交上来的材料不太合心意,就会烦躁,一边烦躁一边修改,在这个时候心情是很不好的,有的时候会想着要不然就放弃,不接着进行。
本科的时候大部分作业任务是小组合作完成的,总需要有一个人做决定,如何组织、协调分工是比较重要的。从自身来讲,我觉得在小组合作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但是除了这种小组实践以外,也有集体实践活动,去实习或者教育见习的话,基本上是抱着好奇学习的态度去的,毕竟换了环境,还是有新奇心理的。总的来说,课程和实践两方面的倦怠是不一样的。理论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但是为成绩付诸努力,会因为成绩不好而沮丧。实践学习中小组合作的话,会出现烦躁情绪。
二、学习倦怠的内因
(一)跟性别年龄有关
我认为倦怠和性别以及年龄都会有一些关系的。我们社会中还是有一种风气的,就是说男大当家,社会和学校对男生的期待也是很高的,所以这可能也会给男生带来一些压力。年龄的话我认为也是有关的,但不同的人可能会不同,有的人年龄很大,但是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年纪比较大,所以在学习上付出很多努力,自制力很强。但有的人可能随着年级的增加,对所学专业兴趣缺失或者对未来前景的担忧,动机不足,做出逃避学习行为。
(二)跟成功欲望有关
我认为是有很大关系的,就像是前面所提到的,我想要保持成绩的优异就要去学习,如果不想追求成功的话,我认为学生可以不去积极学习的。但是为了追求成功,不得不去选择学习,这是另一方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欲望的强烈程度,如果追求成功欲望过强,在面临失败的时候便会内心极度沮丧,甚至崩溃。
(三)跟动机过强有关
我在学习中出现过动机太强的问题,就是上面提到的争取保研资格付出很多。我觉得对我来说造成最大的困境就是身体素质下降,上面没有提到的我认为还有一点就是和舍友的关系吧。我们专业保研名额一共是三个,班级前三名在我们宿舍,我们三个可以说是合作稳定的关系,资源信息共享等,这也使得我们三人之间关系更加紧密。到了确定保研名额以后,我们三个为了避免竞争,就按照专业排名顺序选择专业。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可能做的不太好,虽然我们避免竞争,但是可能会导致前者选择的专业是后者喜欢的,总之我们当时是那样做了。为了解决动机过强的问题,我需要自我改进和寻求帮助。从我自身来讲,我认为事情不能拖到最后才去做,要做好时间规划,把事情有条理处理好;积极正向面对和朋友之间的竞争,能够接受失败,但不感觉丢面子,颓废。大三那个时候还是获得很多老师帮助的,专家推荐等都得到了老师们的帮助。但是在平常生活中,我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监督,寝室文化环境也很重要,舍友日常不学习,我日常也很少学习,我是场依存型学生吧,更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四)跟自尊心强弱有关
自尊水平低的人有这样一种表现:觉得自己很糟糕,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在想法上往往会过度重视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可能会忽视自己的优势,自我怀疑。自尊心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情绪,悲伤、焦虑、沮丧等等,遇到事情会紧张,身体不舒服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习状态。相反,我认为自尊心强的人可能在学习上不会表现出倦怠,行为上至少不会表现出倦怠,为了让他人保持对自己的肯定,自尊心强的学生个体反而会一直保持好自己的形象,但是一旦遇到形象崩塌,可能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就算所有人都在夸奖你,但是只要有一个批评的声音,就会让人心态爆炸。
(五)跟专业情感有关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条提问:题主是学美术专业的,有时候会倦,但是是真心喜欢自己的专业,希望能够减少倦怠的时间。我们选择专业学习,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抱着雄心壮志决然选择这个专业,但是对于真正的专业学习而言,又并不是那么简单,各种各样的课程活动,有些专业学习起来比高中生活还要累的多,所以哪怕是爱也会倦怠。这是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爱自己的专业,但是可能由于生活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自身出现倦怠感。另一种情况,就是从头到尾,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喜欢或者不了解,最初就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导致自己落下课程,尤其是对于理工类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六)跟归罪于内有关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倾向于进行内归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说明当代大学生勇于正视自己内在的不足之处,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但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话,这种归因方式就会使个体产生自责、后悔等不良情绪,这种负面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便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我们寝室同学在班级排名都比较靠前,成绩比较好,但是在课堂上很少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时候觉得其他寝室的同学好厉害,自己的想法很low,这也是我们在课堂上长期不怎么发言,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虽然成绩良好,但是反而觉得自己能力不足。
(七)跟学习压力有关
对我而言,当所有事情都赶到一起的时候,压力会变得很大。就如上面回答的问题一样,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所有事情都放在一起做,压力很大,晚上睡不好,经常会做梦,有时候就想直接放弃得了,不想再努力。我认为这种学习压力大,更多是我过于在乎心里的患得患失。举一个两种不同风格的例子:到期末考试来临,复习周的时候就会变得压力大,但是我可能和其他人不同,我在这种时候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提高效率。但是我身边有位同学是越到这种时候,越是紧张,复习背书的时候速度很快,也不怎么和我们沟通,每次到考试周的时候她都会说梦话。
(八)跟目标管理有关
我大学期间持续学习的时候就是在大三下学期,大三下学期有比较重要的事情:三门重要的专业课、学年论文答辩、申请参加高校夏令营活动。这三件事情其实着力点是“保研”,也是我大学坚定的目标。这学期专业课上认真学习,因为课程是没有固定教材的,也没有ppt,就是听老师纯讲的,所以课堂上我几乎不再玩手机,生怕自己落下某一个知识点,尤其学习《教育经济学》的时候。学年论文从大三下学期初就开始准备,但是我作为中度拖延患者,一拖再拖。直到学年论文和参加夏令营活动发生冲突,我才意识到事情严重性,在参加夏令营的时候晚上还要去看自己的学年论文。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很疲倦,心理压力大,直接反映到自己身体上,身体出现问题,状态不佳,暑假的时候就在家里吃中药调理身体。归结原因,虽然我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前期没有付出努力,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目标达成但是身体素质下降了。
(九)跟时间管理有关
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时间管理是比较正常的,每天能够保持比较充分的休息时间,晚上不熬夜,中午也会午休,上课也不会打瞌睡,走神这些,但是后来在大环境下,尤其是到后来课程越来越少,课程集中在下午,早上不需要早起上课,晚上就和同学熬夜,有的时候是玩手机,有的时候和舍友打牌,从而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遇到不是很重要的、班级容量大的课程时就会睡觉,这是学习行为上的不当。还有一方面就是时间管理也是影响学业拖延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时间管理做的不好,将学业一再拖延,也是倦怠的一种体现。
(十)跟手机依赖有关
手机是现在不能离手的工具,上课其实明明可以不用手机的,但是出了宿舍发现自己忘记带手机,就还是要回宿舍拿上手机,我觉得这是一种手机依赖行为,哪怕是上两个小时的课也要带上手机。手机依赖的一原因就是网络游戏,我在大四的时候,因为没有课程学习,便和同学一起打游戏,有的时候会玩到很晚,那段时间过于沉迷网络游戏,精神状态不佳,不去学习。
(十一)跟行为懒惰有关
我经常出现行为懒惰情况,思想上积极,但是行为上却很少付出努力。每次想的计划都很完美,但是却难以付诸实践。在空闲时间几乎很少学习,偶尔学一次就给自己一次奖励。之前的懒惰行为最终会造成任务太多,最后期限心情会十分紧张,任务完成质量不高。从自身而言,希望自己行动上能够积极起来。如果学业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吸引人有兴趣,也会提前完成而不是拖到最后。
三、学习倦怠的外因
(一)跟教师有关
我认为倦怠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人格魅力是有关的。举一个反例,大一上思修政治课的时候,班里有一位男同学和老师的观点发生了冲突,老师当堂批评他的观点或是怎么样,时间过得久了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是那个时候我觉得双方都不至于这么“刚”,而后那位男同学好像不怎么来上课,老师对他关注的更多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那位老师的方式错了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男生不愿意再来课堂。还有一个,我们专业有一位老师上课经常用PPT,基本上就是把教材放在上面,每天上课的内容基本就是拍她的ppt,有的时候她还会在期末把ppt发给我们,我们上课基本上不怎么听讲,到期末的时候听她划重点,我认为这也是学生在她课堂上学习没有兴趣的原因。在校级通识选修课中有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他授课风格、谈吐等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此每次选课的时候他的课都会很快被选光。
(二)跟课程有关
我认为倦怠和课程的实用性和丰富程度有关系。当实践型比较强的课程,同学们都会认真听讲,比如我本科上的书法礼仪课程,大家上课都会认真听讲,而且和老师互动比较多。《数学教学法》和《语文教学法》是我们专业实践课程,在这两门课上,一门课程要求录课,另一门课程是讲课,都是锻炼提升我们教学能力的,这两门课程的作业我们都是很认真准备,录制课程、准备教具等,我觉得是否倦怠和课程要求是相关的。比如学习《教育管理学》这一课程的时候,老师没有要求我们做什么课下作业或任务,那么我们对这一门课付出的努力便会变得很少。
(三)跟学校有关
我认为倦怠和学校的环境是相关的,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文化。我本科学校是老校区,硬件设施不太好,图书馆比较陈旧,我们专业有阅览室和期刊室,但一般都是研究生学姐去的地方,去晚的话就没有位置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去自习学习,到了复习周的时候,学生更多集中在教学楼,有的时候没有位置,很多人搬着凳子在走廊复习背诵。本科期间,我们专业去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见习一周,感叹“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咱们学校有这样的图书馆,天天去里面泡着”,图书馆对我们而言很高大上,但是他们图书馆人员稀疏,学生不是很多,虽然环境很好。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软件文化的原因。
(四)跟家庭有关
我认为倦怠和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相关的。从小到大,家里没有过多关心我的学习,可能他们内心担忧,但是表面没有表示,没有给我们过多压力。而且我父母都是初中文化水平,他们对大学的事情了解也不够多,所以他们更不会过问太多。我认为我是那种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家里对我学习没有过问的话,我可能就很少努力学习吧,如果他们对我表现出高期待,我就会付出努力让父母欣慰吧。
(五)跟社会有关
我认为倦怠和社会对我们所学专业的认可度有关。假如社会中对我们所学的专业不抱有高期待和高需求,那么在学习上可能会缺少动力,过多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当时我学教育学专业不知道是干嘛的,以为就是做老师的,但是学习教育学以后,发现教育学和师范教育的不同,我才知道原来是有区别的,而且现在中小学都偏向于师范生,毕竟我们学教育学的没有教学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背景,在就业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所以大二的时候就有一部分同学转专业,转到比较热门的经济金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