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晋 缘》——1943年,我们全家从山西回华州避难! 2024-06-24 02:10:22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秦 晋 缘》第一章 先祖轶事 作者 高民智 创家立业 马车很快进了村,这个村子很大,拐了几个弯才到家,我大跟着老头进了门,看见高大门楼上边有砖雕的四个大字“耕读传家”西房堂屋是正房,南北两边是厦房,东边是角房。屋里全是格子门,格子窗,雕梁画栋。我大刚要帮忙卸货但货早已卸完,老头拉着我大进了堂屋,吩咐倒水让我大洗一洗,换件衣服,吃了晚饭,把我大安排在北屋,屋里的桌椅全用桐油漆的明光发亮,土炕四周都用桐油刷的各种花样,格外鲜艳。 本文作者高民智先生我大见掌柜的对他这么好,扑通一声跪在老头的面前说:“掌柜的你让我明天干啥活我都愿意”,那个老头忙拉起我大笑了笑说:“我不让你干活,你还是小孩子呢”老汉最终把他心里话说出来了。他说娃呀我叫你到我家,不是叫你给我家做活,我想收你为义子,让你读书成人,给我家撑门面,你愿意吗?这一席话把我大弄蒙了,他看我大犹豫不决就说,你再想想吧。我大原以为拉他当伙计做活的,万万没想到要收自己为义子,他想起爷爷临终前交代他一定要把高家这门楼撑下去,如今要给人家当儿子,那我高家不是要断香火了吗?他想了又想,面对现实,倘若不愿意,在这年月又能怎么样,流落他乡异地,他想起沿路讨饭的成群结队,有的卖儿卖女,还有饿死,病死在路边的惨象历历在目,他又想起在家的大哥和弟弟都不在的下场,岁月苍苍,前路渺茫,还不知道自己那天客死他乡,连命都保不住,还给谁撑门面。管他哩,先在这里混,安身立命要紧,到时候再说,生存的渴望使他不容多想,他便扭过头趴在地上给老头磕头连说,掌柜的我愿意给你当儿子,老头连忙把他拉起,高兴得哈哈大笑。第二天,老头领着我大在这个村子转了几圈,这个村子很大,有几百户几千口人,顶高家河村五,六个大,这个村子三分之二都姓王,家家都是四合院庄子,这里人说话细软好听,不像咱关中人说话粗野豪放,来到一家财东家,哇﹗气派真大,这家有房屋几十间占了一个巷子,车马成群,村外还有花园楼阁,这才是真正的大财主。老头的巷子叫染作巷,大都是以织布染布为营生,自家开的估衣铺,生意还算差不多,山西人会做生意的多,因此村里人经济比较活便。这里是一望无边的黄土平原,耕地面积大,村里大多数人还是以农耕为主。第三天,老头请来了亲人邻友摆了十几桌酒席,想过喜事一样锣鼓喧天,热闹非常,我大头戴一顶兰瓜皮帽子,身穿兰色的夹袍子,看上去十分精神,在开蓆前,王家的一位族长向大家宣布:咱们王家王仁厚今天收了一位义子叫王成才,老王家从此以后就有人给养老送终继承产业,后继有人了。老王非常感谢前来贺喜的,准备了一点薄酒以表谢意,大家吃好喝好,说完后我大当着大家面给王老头磕了三个头并口称爸爸,王老头高兴地拉着我大入了蓆位并逐蓆给亲戚邻友敬酒问安。当然,这个老头也就是我的第二个爷爷。这事我大当然少不了给大姑写信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过了半月有余,我爷爷就送我大到离村20多里路的北景完小上学,从此,我大开始了他和一般儿童一样的学习生涯。我大虽然自小没有上过学,但他在孙家庄包子铺学相公时也淘了不少字,多少有一点基础,加之他学习用功,天资聪颖,在学校里是数一数二的,他连升几级,学校里国语少不了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有时是以学写毛笔字为主,每天一节大字和一节小字是必修课,因此他的毛笔字学的很好。他还学会了北宋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欧阳询,唐代柳公权,赵孟頫的各种字体、真、草、隶、纂样样都行,受到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村里人过年的对联及红白喜事都求他写字,大家一口赞扬声,也给爷爷撑了脸面。寒来暑往,光阴似箭,一晃几年就过去了,民国二四年(1935年)我大已经18岁,高小已经上完,爷爷也快七十岁了,估衣铺的生意也不景气,盼望已久的爷爷,他一心想让我大早成家,给他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因此就不让他再上学了,并托人给他说亲,说的是大闫村一户王姓的姑娘,离尉庄三四里路,家里条件也好,门当户对,姑娘叫王凤玲,年方二八,比我大小两岁,那个年代正是结婚的年龄,要了八字就订好结婚的日子。我大想继续上学念书,可他拗不过爷爷,如果我大能继续念书的话,说不定就会像爷爷给他起的名字一样“成才”。给我大结婚是爷爷盼望已久的大事情,虽然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身体有些不力,但他还是跑前跑后张罗着儿子的婚事,结婚的那天,我大头戴着扎花礼帽,身穿浅蓝色的袍子,脚穿一双黑油发亮的皮鞋,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骑着大红马看起来十分精神。我妈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簪,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身穿红花旗袍,三寸金莲的红花绣鞋显得十分英俊,她坐在五彩缤纷的小轿里,一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里坐蓆的占了半个巷,抬轿的,拉马的,端盘的,接礼的,待客的,碎娃拾炮的喊声连成一片,把个估衣铺大院闹了个底朝天。爷爷脸上露出了从来没有的严扬眉喜气。我大结婚以后,爷爷因年老体衰,家里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我大的肩上,生意场上,我大是个生手,加之在那个战乱不堪的年代,估衣铺的生意越来越不行了。 养老送终 1938年和1942年我的姐姐和我的哥哥相继出生,爷爷高兴地看到了他的孙女和孙子,但他也不能起床了,我大和我妈整天在爷爷的跟前,端汤喂药,扶持他的吃喝拉撒,爷爷看到儿女们对他十分孝顺也心满意足,没有半个月他老人家就归天了。爷爷的去世对我大打击很大,十多年来,爷爷和我大已经建立了深厚的父子感情,虽然不是亲生,他觉得比亲生还要亲,爷爷的养育之恩比天要高,比海要深,他想起他要饭到山西那一幕一幕,是爷爷把他从挣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天底下没有被救命更大的恩情,他把所有的爱给了他,是谁供他上学,又是谁给他成家,又有了一双儿女,这些都是爷爷给他的,他说啥也忘掉不了。爷爷的灵柩在家里存放了七天,我大在爷爷灵堂旁守了七天七夜,他悲伤的眼泪不停地流淌,肿胀的眼泡毫不掩饰地表露了他内心的痛苦。第八天早上起灵后,我大和我妈及儿女披麻戴孝,背上纸杆,拿着爷爷的遗照和孝子一同扶棺出殡,三通炮响后,乐人锣鼓敲打轰鸣,十六大轿把老人送入坟墓。爷爷下葬时,我大几次冲到墓里嚎啕大哭被人们拉出。第二天,我大又在爷爷的坟头上站立了很久很久。 避难回华州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起了侵华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忍受了最大的摧残和牺牲,在战争中,日本侵略者采取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940年在晋中,凡是日军疯狂扫荡之处都是尸体成堆,无一净土,惨不忍睹。他占我国土,杀我父兄,奸我姐妹,无恶不作。墙上到处都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到底”“还我河山”“把小日本从中国赶出去﹗”的大幅标语。战争向晋南一步一步逼近,每天都能听到炮火连天地响声。逃难的人一群接着一群,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庄稼一片一片荒芜,这时候谁还有心做生意,我大一看山西实在混不下去,就和已出嫁的两个姐姐商议想到陕西躲一躲,姐姐虽然心里不愿意,可在这战乱年代,谁不想死里求生,这一切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我大和我妈商量,我妈也不愿意离开她的娘家,她的弟弟王志章在陕西华州衙门前做生意,主张也让她回华州,因为华州还比较安宁一点。临走前,我大和我妈带上一双儿女到爷爷的坟前烧香跪拜。他饱含热泪说,日寇马上要打到我们这里,我和孩子到陕西躲一躲,等不了多久我们会回来看你的。希望你老人家庇佑我们吧,父亲你安息吧。仰望着密布的乌云,看着远处影影乎乎地弧山和中条山,父亲满含热泪,他长叹一口气,从内心里喊出来,养育着我的第二个故乡,再见了。1943年秋,我大和我妈带着一岁的儿子和五岁的女儿,满怀着离恨的心情,离开了尉庄村,一路奔波,又回到生他养他的第一故乡,古郑大地——华州。 原文来源:《秦晋缘》作者供稿 赞 (0) 相关推荐 童年的记忆――关城小南街 儿时的小南街就是我的整个世界.最南端是姥姥家,往北数三个大门是我家,再往北数四五家就是奶奶家.我的活动范围就是这一段.再远一点的地方都没怎么去过,这条街承载了我童年的全部记忆. 此 ... 【康平老故事】杨百川与庆隆泰烧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城子这地方上了岁数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早年的时候.从小城子镇出来跨过马莲河往南走,路过曹家窝堡继续往南,有个村子叫大杨家窝堡.这个村子的南边有个白沙坨子,坨子上有一大片老树,都是 ... 李双江: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 文/李双江 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我妈说,西院小华她爷脑血栓,栓住了舌头,没法说话.现在从医院回家里来了,就每天那么躺在炕上,不认人,不会动. 短暂的惊讶过后, 想来也是了.老人家半年前就犯过血 ... 华州文学:《天赐来福》 天赐来福 作者丨大明王荣 二十七岁那年,来福死了,年龄小的有点可惜,对于一个重度脑瘫患者来说,能活到这个岁数,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宋天赐悲痛欲绝,虽说日子并不宽裕,天赐给孩子破例请了塬上最好的乐人鼓手, ... 《秦 晋 缘》 第九章 母亲有病——从华县往返医学院 <秦 晋 缘> 第九章 母亲有病 作者 高民智 往返医学院 停了两个星期以后,我妈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医生说可以作手术,作手术的时候,我大也到医院,全家人都很担心,这是一个大手术,医生说 ... 《秦晋缘》 第十一章 人到中年——全家三十余口相聚华县 <秦晋缘> 第十一章 人到中年 作者 高民智 寻根问祖 时间翻到了1987年阳春3月的一天,吃过早饭,我正要下地,南巷和我在一起念书的老同学引来了两个年轻人,一进门就说:"民 ... 《秦晋缘》 完结篇——感悟人生 <秦晋缘> 第十五章 温饱日子 作者 高民智 感悟人生 七十多年来,弹指一挥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园田草根,在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上摸.爬.滚.打了五十多年,我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惊天动地 ... 《秦晋缘》 第十四章 人到老年 ——古稀岁感 <秦晋缘> 第十四章 人到老年 作者 高民智 古稀岁感 乙末年(2015年)腊月十八,是我的七十岁生日,在过去人说七十古来稀,现在的人生活好了,医疗条件很发达,人的寿命提高了,因此八 ... 《秦晋缘》 第十四章 人到老年——四弟遇难、痛失九妹 <秦晋缘> 第十四章 人到老年 作者 高民智 四弟遇难 时间转到2012年 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012年8月22日,我正在葡萄地里干活,六弟给我打来电话,说西安老 ... 《秦晋缘》 第十三章 反腐风波 ——老年丧子 <秦晋缘> 第十三章 反腐风波 作者 高民智 老年丧子 (-) 年已花甲遭不幸,次子三六送短命. 白发人把黑发送,哭天喊地有何用. (二) 天也空来地也空,前路茫茫渺无踪. 老年丧子莫 ... 《秦晋缘》 第十三章 反腐风波—— 大腿拗不过胳膊 <秦晋缘> 第十三章 反腐风波 作者 高民智 大腿拗不过胳膊 1998年,政协五届己满,到换届的时候了,按换届的条件来说,我才52岁,按年龄和我的身体状况我还能任一届,早在换届之前,村 ... 《秦晋缘》 第十二章 家谱《古郑高氏家谱》初成 <秦晋缘> 第十二章 以园为家 作者 高民智 家谱初成 给父母立碑以后,我们兄弟姊妹坐在一起拉起了家常,大家感到我们大人都亲亲热热在一块,可孩子们比较生疏,孩子不知根不知底,大人们的曲 ... 《秦晋缘》 第十二章 以园为家 ——建立果园 老父过世 <秦晋缘> 第十二章 以园为家 作者 高民智 建立果园 1991年,县上号召发展果业生产,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南部以苹果为主,北部以酥梨为主.乡镇政府要求每人五分地的果树栽植,为响应政府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