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年特别报道:回顾高考如何改变中国
2017年6月5日讯,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开场。全国数百万学子走进考场,奋力为自己的12年“应考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而在40年前,也有570万人怀揣积压了十年的大学梦走进考场,拿起笔在印《毛选》的试卷纸上书写自己的理想,竞争那不到30万个上大学的机会。
随着高校几次扩招,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学生和家长们更多的开始追求质量和声誉,“名校热”、“出国留学热”近年日益火爆。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高考也在不断自我完善,更好地选拔人才。但有一点40年来始终未曾改变:几千万人通过高考这一相对来说,最公平的方式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40年来。高考一直作为改变人们命运的话题在被纪念着,殊不知,年复一年的高考已经使中国在悄然之间,发生了巨变。
在恢复高考这40年中,《北京晚报》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高考”在市民生活中地位的变化。
《北京晚报》1980年复刊,在整个80年代,对于高考的报道多少有点“心不在焉”,只有几个年份,高考消息占据了头版的位置。
重新恢复的高考,第一次以当日新闻的姿态,出现在《北京晚报》上。这条新闻披露了一个信息,当年参加考试的北京考生高达11万7千人,当年的全国大学录取率仅为11%。
《北京晚报》以“模范党员周怡参加高考”为题,报道了当年的高考。其实它还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1983年的高考不是常规的7月7日至7月9日,而是改为了7月15日至7月17日。从1979年开始,直到2003年,高考时间就是7月7日至7月9日,只有这一年特殊。至于当年高考为什么延迟,晚报没说。
高考消息第一次荣登《北京晚报》头版头条。从这一年开始,北京的高中统一改为三年制,社会考生已经不再有实力与中学里的学弟们竞争了。
从这条新闻起,高考作文题的内容,每年都成为高考新闻中最热的一个话题。这一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别出心裁,更侧重于学生的阅读面、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后,高考作文题目和形式不断变化,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风向标”。1985年,高考作文形式为根据一篇短文给报社写一封信。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习惯》,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种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命题作文后来成为了高考作文试题的主要形式之一。1997年的作文考题分为两部分,分别为一篇简讯和一篇短文。
高考作文试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也在其指引下不断摸索,日益科学化。
高考采取统一考试的模式。每年有三四万人在京参加高考。1996年7月7日,本版刊文,北大附中一名手腕骨折的考生,顺利参加了高考。90年代高考语文作文题屡屡创新。1996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两幅漫画,要求配200字说明文,并展开600字议论。
教育的改革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考生们。1999年,是北京的“快乐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参加高考,这届的学生小学毕业没有经历过统考,初升高又赶上政治化学两科80分,所以虽智力水平高,但由于参加大型考试经验不多,动手和笔答能力却不及往届。
全国爆发非典疫情,北京市中小学全面停课。6月7日,全国高考拉开帷幕。这是恢复高考以来,首次远离酷暑在6月举办的全国统一高考。仍未解除非典疫情的北京,8万名参加高考的学生走进了考场。
当天,所有参与高考的人员都必须持健康证参加高考,监考老师、警察、高考巡视员和新闻记者也都要像考生一样递交14天的体温检测记录,经过体温测试后方可走进考点。
这场非常时期的高考,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完成。17天后,WHO将中国从疫区中除名,北京各高校和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恢复正常,约70%的高考考生如愿步入大学校园。
进入2010年以后,高考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进一步攀升。考试期间所有工程一律禁止在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2012年6月6日本报刊文称,高考考场的室温都控制在26℃左右”。
当然,高考也引发了新的产业链条,考场钟点房、考场临场房应运而生,甚至一些家长提前一周就已开始预订。即使是1200元的高价宾馆,考生和家长们也在所不惜。
高考语文作文题不仅是考生的必答题,更成为了全民抢答题。每年的作文题都能引发全民“玩”作文的热潮。从考前预言作文题,到微博悬赏吸引大家猜测。大家的热情参与将高考作文发展成跌宕起伏的娱乐事件。2010年以温总理的诗《仰望星空》为题的作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11年评说乒乓金牌,2012年以大山里的养路工为话题等,无论怎样的命题风格,高考都不再只是考生和家长的一场战役,而因其备受关注而逐渐发展成为一场全民狂欢。
来源:北京晚报 相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