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团子
青蒿团子
■郭文华
春分过后,春的气息更加浓郁起来。花儿再也不遮遮掩掩,放肆地在枝头怒放。就连雨水也不再那么金贵,如落玉盘的珍珠,由温柔一跃变得任性,泼辣,冲刷着大地的一切。春天草长莺飞,山野里,田埂上,院前屋后的各种草都在疯长。其中“青蒿”也长出尺把高了。看到绿油油的青蒿,自然而然地想起老家如皋的名吃“青蒿团子”。
“青蒿团子”是时令美食,更是长寿之乡如皋的资深网红美食。到了春天,每一个从如皋走出去的吃货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青蒿团子情结。
上周打电话回家,是老爸接的电话,说了半天也不见老妈来抢电话,往常打电话刚和老爸说上两句,电话就被老妈抢去了。老妈哪去了?挖青蒿去了。我随口一句,我也想吃青蒿团子了。也就随口一说,谁知晚上准备下班时,老妈电话打来了:青蒿团子出锅了,有时间回来拿,没时间就给你快递过去。有空,有空。嘴里应着,眼泪早已模糊了双眼。不管你多大,无论你有多远,儿女永远是父母的牵挂。青蒿团子散发着清香,氤氲着浓浓的亲情。
小小的青蒿团子浸染着春天的旎旎,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虽是乡野粗俗之物,却是为春天而生的。过了春天,青蒿依然有,但做出的青蒿团子,永远也吃不出那个味儿,因为缺少了春天的味道。
春天吃的是蒿团,品的是春天的味道。
春天在田野上,春天在我家厨房蒸笼的蒿团里。蒸笼打开,春天也随之弥漫开来了。
青蒿团子源于如皋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不仅在农村有青蒿团子的吃法,就是在如皋城也随处可见青蒿团子靓丽的身影。乡下城市都有春天吃青蒿团子的习俗。
吃青蒿团子最好是早春的时候。早春时节,虽然田野里的小麦已长得有筷子高了,但还没有拔节,因为此时真正的春天还没来。但此时沟沟坎坎里的青蒿刚刚露出嫩嫩的头来,毛茸茸的,怯生生的,给人一种小姑娘羞涩的感觉。老妈用剪刀将青蒿的嫩头剪下来,不用多,一小把就够,想多也没有,取其香味即可。
由于青蒿不多,再掐一把菠菜的嫩叶,挑选粉嫩的小麦叶掐一把,原材料准备齐全,老妈动作娴熟地用开水稍微焯一下,加上盐,拿捏到出汁方可。将刚出汁的青蒿放盆里,用铲刀的柄不停地捣,直到捣烂为汁,用纱布滤出汁,和糯米粉一起搓揉成蒿团的面皮。蒿汁在面皮里渗透,浸润,使面团变成绿色。
至于蒿团的馅儿,也要讲究一点,毕竟这蒿汁来之不易,它可是立春后土地里刚冒出来了稚嫩的蒿苗,咱不能慢待了这春天的圣物。馅儿讲究一点,这样才能显得隆重,吃出春天的仪式感。荠菜是春天的“信使”,这个时节田埂上的荠菜才铜钱大小,像冬天的小雪花那样贴在泥土上。老妈到田埂上挑一把荠菜,又将挂在屋檐下晒得通红的咸肉取下来,选纯瘦肉,不用切得太碎,颗粒状,条状皆可。拿出两只草鸡蛋摊成鸡蛋皮,鸡蛋皮要摊得薄一点,切成蛋皮丝,再剥几只虾肉切碎,将准备好的全部食材混合一起,搅拌成馅儿。有的人家喜欢放素油,老妈却挖了一大块猪油,说贪其猪油的香气。
蒿团不宜做得太大,太大显得粗俗,不精致。鹅蛋大小最适宜。面皮也不宜太厚,要一口咬下去就能吃到馅儿,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春天的味道。老爸做帮手将蒿汁和糯米粉里,搓揉成一个个长条形,切成若干大小一样的等份,老妈将老爸切好的面抟成一个个圆圆的团子。一个个大小适中,模样可爱的青蒿团子,通体碧绿,尽显草木之色,带着春天的气息,在蒸锅上飘荡。掀开锅盖,一个个排列整齐的蒿团,蒸发得圆鼓鼓的,外披春绿,内裹香甜。一个个莹润如玉之状,别说吃了,看一眼就让人欲罢不能。
蒸熟后的蒿团颜色由嫩绿变成深绿。满厨房的青蒿香在弥漫。圆润饱满的蒿团,晶莹剔透,诱惑着我的味蕾。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来不及芳心暗许,准确地说是早已芳心暗许了。趁着滚热用筷子夹一个,轻咬一口,面皮粘粘的,蒿团里的馅儿冒着热气,荠菜的鲜,咸肉的香和面皮里青蒿的青香,混合着春天的味道,混合着爸妈的爱,在口腔里荡漾,也在我心中荡漾。此时,沁人心脾的一股浓浓的青草芳香,在味蕾上席卷,跳跃,个中滋味和妙处是无法言说的,也许只有享用过如此美味之人,才能道尽其中的奥妙吧!
刚出锅的滚烫的蒿团,自有它的妙处。但稍凉一会再吃,又是另一番滋味。将蒿团夹到青花瓷的盘子里,稍微凉一会,待表皮凝固了,看上去很有光泽感,用手摸上去滑滑的,表皮凉了,但馅儿还是滚热的,此时,咬一口,很有嚼劲,韧性十足,糯糯的,香香的。这个时节的蒿团比三四月份做的蒿团更香,更嫩,就是奢侈了点。
吃着喷香的青蒿团子,眼前浮现出小时候奶奶做青蒿团子的情景。奶奶也是个做青蒿团子的高手,奶奶有眼疾,看不清田野里的青蒿,就带我到小麦地里去挖青蒿,奶奶教我如何认青蒿,我将挖到的青蒿交给奶奶辨认,奶奶摸着青蒿的叶子说,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奶奶一丝不苟择青蒿,剁团子馅儿的情景,犹在我眼前浮现。如今奶奶早已作古,但每年清明祭祖时,桌上供奉的菜品总不忘放几个青蒿团子,吃青蒿团子的季节,也接近清明了,小小的青蒿团子里,寄托着我们对奶奶的哀思。
这是立春后,依然春寒料峭的地里冒上来的青蒿做成的青蒿团子,这是标准的“尝春”,这个尝春吃出了春天的仪式感,吃出了家里味道,也给在外的游子多了一份想家的情怀。
郭文华,中共党员,自幼喜欢文字,在《澄西船舶》《方舟》《江南晚报》《如皋日报》以及各大平台上发表过作品。出版过个人散文集《文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