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系虚构(一):“饺子一号” || 张维舟(河南孟州)

纯系虚构(一):“饺子一号”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布,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二十多年之后,开始走上关系正常化。可是有几个人知道尼克松此前所作的努力?“为伊消得人憔悴”,踏上中国的土地几小时,他的精神就紧张到了几乎要崩溃的地步。

尼克松到北京后他第一顿中饭是到老百姓家吃饺子。这是尼克松自己提出的,目的是要亲身体验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也借此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虽然他也知道,仅靠这一着是不可能有太多收获的。

他被安排到一个工人家里吃饺子。应当说餐桌上的气氛是相当友好的,双方都没有官员陪同,甚至连翻译都没有带,随意吃,随意说笑,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质朴真诚给尼克松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同夫人大口地吃美味的中国饺子,开心极了。

吃着,吃着,尼克松动作放慢了,只见他笨拙地用筷子夹住一个饺子上下查看,仔细端详,表情也显得十分庄重。在场的人注意到这种情况也一个个放下筷子,关切地注视着他,特别是这家主人夫妇更是不安,生怕照顾不周,有什么闪失。但由于语言障碍一时又难以沟通。尼克松和夫人比比划划指指点点“说”了老半天,主人一家终于明白,总统是问饺子外表没有任何空隙,饺子馅是怎么进去的。“哈,哈,哈”,在场的中国人开怀大笑,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一股劲儿劝客人吃。尼克松还注意到有的中国人还说些俏皮话,可能是笑话他是“老外”,居然提这么愚蠢的问题。还有的人似乎是说,不吃白不吃,过了这个村儿就没有这个店了。尼克松看出虽然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但中国人确实个个充满善意;而饺子无疑是好吃的,他也就暂时不考虑方才的问题,继续吃下去。餐桌的气氛又得到恢复。

这天夜里,尼克松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吃饺子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是啊,饺子真的密不透风,每一个自己都全方位地过细地审视过,那么饺子馅是怎么进去?这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百思不得其解。

他又想起两个月前黑格同他的一次秘密谈话。黑格是尼克松的助理,1971年10月随同国务卿基辛格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黑格在杭州参观博物馆,注意到一对精美的瓷器杯,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江西景德镇生产的“九龙杯”,不盛水,什么也没有,注入水就可以看见有九条小龙游动,活灵活现。一对“九龙杯”的价值相当于五个欧洲一年的总产值,令人咂舌。黑格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华贵的东西,他趁无人注意的时候,手急眼快,将一只“九龙杯”塞到手提包里,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了博物馆。他飘飘然,得意极了,心想这真是天赐良机会,不虚此行。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天,“九龙杯”就被中国人莫名其妙地收回了。第二天晚上,浙江省革命委员会举办晚会欢迎基辛格、黑格等美国客人,美国客人也兴致很高。黑格本人更是双手捂着装有一只“九龙杯”的手提包,睁着大眼睛看台上的魔术表演。只见魔术师拿着一只“九龙杯”向观众展示,然后放在桌上,用巾盖上,再朝桌开一枪,掀开巾,“九龙杯”不翼而飞。正当大家惊奇的时候,魔术师很有礼貌地指示说:“女士们,先生们,那只'九龙杯’到哪里去了呢?它被转移到我们的美国客人黑格的手提包里了。不信,请看!”黑格正傻楞楞地看得出神,全场数千人的目光已经全集中到黑格身上。黑格这才反应过来,只见他两手颤抖,从手提包里取出“九龙杯”,乖乖地交给走到跟前的魔术师。“谢谢配合!”魔术师客气地握握黑格的手,返回台上。掌声经久不息,黑格却晃如梦中,心惊肉跳,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你确信在博物馆没有人看见你的举动吗?“尼克松听完黑格这汇报后冷冷地问。

“没有,总统陛下,我敢对上帝起誓,当时整个大厅里只有我一个人。”

“你不要亵渎圣洁的上帝!你丢尽了美国人的脸!你,你以为事情结束了吗?瞧着吧,毛泽东,还有周恩来,他们不会放过你,也不会放过我的!”以优雅睿智著称的尼克松总统咆哮了,他挥动着拳头,像走进拳击场。黑格如雷击顶,差点昏倒过去。空气冻结了,大约十分钟之后,(对于黑格来说,这何止是十分钟,十年也不止)尼克松压低了嗓门,阴沉着脸问:“这事你还告诉过谁?”

“除了你,谁也没告诉。”

“基辛格呢?”

“没告诉。”

“你的妻子呢?”

“没告诉。”

“那——你去吧!”尼克松冷冷地说。

黑格两腿哆嗦,天地旋转,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了尼克松的办公室的。

尼克松这会儿又把黑格的“九龙杯”事件同今天中午吃饺子的事情联系起来(伟大的政治家总是能够把若干看似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考察,又能够以小见大),越来越觉得问题严重复杂。你想,饺子外表天衣无缝,可是美味的饺子馅却能够不露声色隐藏其中。这个当代高科技也无法解决的课题,在中国两千年前就解决了,而且早已成为中国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这项极为普及的美食,中国人对外却秘而不宣,致使每个被中国人看作是“老外”的人都是“饺子盲”。同样,黑格在杭州惹出的麻烦,虽然以戏剧形式结束,给他体面的下台,然而,这里会不会隐藏着更大的阴谋?中国人简直个个都是“政治魔术师”,他们每个人的汗毛孔都安装有窃听器,他们每个人的脚后跟都长着眼睛。鬼才知道他们想些什么!太可怕了!尼克松打了个寒噤。

尼克松又想起自己当副总统的时候访问苏联。在苏联听到的一则政治笑话:苏联有不少大报,如:《真理报》、《消息报》、《劳动报》、《共青团真理报》等等,《真理报》是苏共中央机关报。苏联公民到报刊厅买报纸:“同志,请给我一分今天的《真理报》”。“对不起,我们这里只有'消息’,没有'真理’”。如果说在苏联是只有“消息”,没有“真理”的话,那么在中国却完全相反,中国有的是魔幻般的“真理”,却没有一个令人置信的“消息”。外国人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全成聋子,全成瞎子,再加上中国人个个都目光狡黠,鼻梁低小,西方人到这里,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无所适从。

这是他来到中国半天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中午吃饺子的感悟吧。此刻他的心情非常沉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尼克松翻过身,口里嘟囔着。这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给他讲老子《道德经》的首句,他不时地念叨着。“真是匪夷所思!”他又吐出一句话——这还是费正清教给他的一个中国成语。

尼克松夫人中断了她那轻柔动听的呼噜声,看见身边的他还自言自语。“亲爱的,你说什么呢?快睡吧,明天还要同毛泽东、周恩来会谈呢?”夫人吻了他一下,为他掖好被子,调整自己的睡觉姿势,随之而来的还是她那终止了十个休止节拍的呼噜声。

尼克松没有吭气,心想,我说什么你哪里知道,就连我自己也不完全明白。不过明天上午就要同毛周会谈倒是真的。中国老百姓都那么难对付,何况是毛周?不行,现在就得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他立即电话通知基辛格等人到他的下榻开秘密会议。

五分钟之后,基辛格等五人蹑手蹑脚地溜进总统下榻,就在总统卫生间开了个极为秘密的会议。尼克松压低声音,首先通报了今天吃饺子的事情和自己的疑窦,要大家敞开思想,发表意见,他说这事件太重大了,若不解决,会谈则会全盘皆输。

“一个小小饺子,就是一个小小的定时炸弹,不,从思维、哲学理念和文化精神方面来看,比任何导弹、氢弹核武器都厉害。我们要从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饺子入手,找到破译红色中国的密码。”总统的话像闪电,驱散了大家心里的阴霾。没有人再打哈欠了,个个屏气凝神,进入状态。

为了绝对保密,尼克松又做了如下规定:讲话声音要小到几乎听不见的地步;不准记录,不能留下任何痕迹;不准抽烟,卫生间地下挪进地毯,赤脚入内;永远不准向任何人透露,包括自己的妻子和亲眷。这个秘密会议代号为“饺子一号”。会议是在微弱的打火机光亮下进行的,伴随着总统夫人轻柔动听的时隐时现的呼噜声,总共开了两个半小时。会议开得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证明就是在这之后的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没有提到失而复得的“九龙杯”,最后签署了为世界瞩目的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理其人之身”,后来尼克松每每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想到这一句中国话——这还是费正清(也可能是罗伯特)教他的。——“中国语言总是那么充满智慧充满哲理又具有强烈的挑战性和攻击性。”尼克松不无感叹。

神秘的“饺子一号”由于是特殊的条件下进行的,又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所以至今没有人了解它的内情。这是一个国际关系史上永远无法解开的迷团。

最后要交代的是“九龙杯”是怎么失而复得的?原来黑格窃“九龙杯”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距离他三十米处就有一个讲解员小姑娘透过门缝把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她立即把情况反映到馆长,馆长反映到杭州市文化局,市文化局反映到市革命委员会,市革命委员会反映到浙江省革命委员会,谁都觉得事态严重,哪一级都作不了主,更提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最后反映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皱着眉头指示:浙江省革委会和杭州市革委会一起研究一个方案,“九龙杯”一定要取回,但绝对不能露出声色,要给美国客人一个面子。于是,就有了在欢迎美国客人的晚会上,魔术师略施小计“九龙杯”物归原主的一幕。

作者简介:河南孟州人,江西师专退休教师,副教授,任教期间曾担任过鹰潭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和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鹰潭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芦甸评传》、散文集《读书杂谈》、散文集《守望》,参编《芦甸诗文选》《天涯三人行》。近几年在海内外华人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二百多篇。《芦甸评传》填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芦甸研究的空白。《读书杂谈》被中国伯乐文学研究所评为一等奖。论文《和谐伦和整体观》被收入《海峡两岸道教论坛文集》,与张炜合作《龙虎山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为2015年炎黄文化研究会六省大会论文集采用。近期主持编纂《道文化纵横谈》(40万字,沈阳出版社出版),又协助编辑《月湖政协》文史部分。

菊野文化传媒编委会:

诗词:

大筱   罗学贵  北地梅香  钟华戟

诗歌:

钟金洲   槐花飘香 湘子  新新  五月雪

组稿:罗学贵   湘子  剧明水  伤木

石峰  明月心    秋实  李汉军  枫叶红

主播:

伤木   柳音  深谷幽兰   钟金洲    宴平乐

主编:菊野芳香

(0)

相关推荐

  • 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

    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第一代黑格伯爵,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1]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其父约翰·黑格是一位富有的苏格兰酿酒业主.1884年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5年,晋升为 ...

  • 被"黑格比"刮倒的树(外两首)

    走在黑格比吹刮过的路上 心在疼痛 昨晚那场关于风与树的较量 一些 连根拔地而起 另一些 张口喘息 甚至连不及长开就倒下了 那树横着倒竖着倒 横七竖八的倒下 斜着倒歪着倒 各种斜歪倒着姿势 我无言 只能 ...

  • 【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艾平原创散文《 野 蔷 薇》

    艾平  笔名  中尉  平顶山市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2001年开始发表文章  在散文选刊.平顶山日报.平顶山工人.作家报.小品文.中国文艺.东方文学.九头鸟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一百余篇,有作 ...

  • 宣纸刺绣——致宣纸刺绣艺术大师顾玉纯|| 张维舟(河南孟州)

    宣纸刺绣 --致宣纸刺绣艺术大师顾玉纯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小时候,我走出大山, 到城里上学校. 临别前,妈妈在我的书包上绣了一朵花, 那是妈妈含泪的微笑. 那朵花,有妈妈的体温, 还有妈妈的 ...

  • 《天地间》52号征文:春节琐忆 || 张维舟(河南孟州)

    春节琐忆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鲁迅的小说<祝福>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接着便写鲁四老爷家和鲁镇人们过春节繁忙的景象和热烈的气氛.其实在中国 ...

  • 《天地间》88号征文:饮茶与读书 || 张维舟(河南孟州)

    饮茶与读书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又是友好的使者,曾经同丝绸.瓷器等一道扣开了世界的大门,"茶"(TEA)堪称中国的同义语. 那么读书同饮茶又有什么关系 ...

  • 《阿Q正传》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 张维舟(河南孟州)

    <阿Q正传>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文/张维舟(河南) 编辑/落英小桥 "文革"中一位江苏的同志,可能是编辑,来到鹰潭,因为所谓"观点一致",彼此很谈得 ...

  • 徐梵澄其人|| 张维舟(河南孟州)

    徐梵澄其人 文/张维舟(河南) 编辑/落英小桥 记忆中读过著名翻译家.作家曹靖华一篇文章,写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与鲁迅的战斗友情.那年月曹靖华在列宁格勒,与鲁迅书信来往频繁,谈的几乎都是介绍苏俄文学.当 ...

  • 陈独秀和鲁迅 || 张维舟(河南孟州)

    陈独秀和鲁迅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他们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并肩战斗,锋芒所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和帝国主义经济.文化.军事侵略 ...

  • 天涯若比邻 ——徐志摩与鲁迅 || 张维舟(河南孟州)

    天涯若比邻 --徐志摩与鲁迅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题记:读2020年第2期<太阳花>陈子善先生<再说鲁迅见过徐志摩吗?> 正证实了鲁迅确实见过徐志摩.其实,鲁迅有没有见 ...

  • 倡导朗诵 || 张维舟(河南孟州)

    倡 导 朗 诵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朗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训练,坚持朗诵有利于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对作品思想美.情感美和艺术表现美的进一步领略.感受和审视.从狭义上 ...

  • 看云起云落 || 张维舟(河南孟州)

    看云起云落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我喜欢在郊外的山坡上看云起云落. 四周静悄悄,远观碧空如洗,云起云落,甚是惬意. 白云朵朵,那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呀,它们不时地变幻着自己的模样:时而像洁白的棉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