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智库|瞪羚企业“成长的烦恼”及公共政策着力点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一、瞪羚企业的兴起发展
硅谷对高成长中小科技企业有一个特殊称谓——“瞪羚企业”,因为它们具有与“瞪羚”共同的特征——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这样的企业,不仅年增长速度可以轻易超越一倍、十倍、百倍、千倍以上,还可以迅速实现IPO。长城所在多年前率先将“瞪羚企业”概念引入国内,并参与了多个地区、创新园区等创新高地“瞪羚计划”的推广或实施。目前,大家基本上是将跨越“死亡谷”、进入快速成长期的创业创新企业称为“瞪羚企业”,有时候“瞪羚企业”也被称为高成长企业。
整体而言,“瞪羚企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成长速度快——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井喷式、裂变式增长
瞪羚企业往往依靠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超越一般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以超越常规的速度飞快成长。在成长速度的测度上,国内主要城市或创新园区往往按照总收入规模500万-2000万(瞪羚培育企业)、2000万-5000万、5000万-1亿元、1亿元-3亿元等不同口径,对成立十年以内企业的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提出不低于30%、20%、甚至10%的标准。当然,我以为瞪羚企业成长速度整体上应该高于GDP增长率的至少3倍以上,才有真正的带动性。
(二)创新能力强——技术创新构筑门槛、模式创新势利结合
瞪羚企业“创新能力强”不是一个科研概念,而是一个技术经济概念,只有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才是真正的创新。技术创新强调屏蔽竞争对手的技术门槛与功能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强调改变行业景框、设定新的游戏规则、合并细分市场、整合顾客需求进行价值创新。在创新能力的测度上,很多城市或创新园区往往强调近三年研发强度、近三年授权专利数、研发人员比重、技术水平、资产回报率等指标。
(三)专业领域新——把握细分产业领域,从价值链高端切入
只有在新的行业/技术领域,才能涌现出全新的企业和产业。而“瞪羚企业”往往通过产业细分及集中一点的战略,在产业价值链分解及融合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切入点,获取立身之地及竞争优势。在专业领域的判断上,很多城市或创新园区往往强调这一企业所处行业/技术领域是否属新兴产业,这个行业前后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速,这个市场前后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以及从产业价值链位置及辐射能力看其对产业的带动。
(四)发展潜力大——掌握战略制高点的小巨人或者隐形冠军
围绕新兴领域创业、从产业价值链高端切入、借助原创技术屏蔽竞争、采用全新的商业模式、拥有领军人才、第一个“吃螃蟹”的先入为主效应、独特的客户资源、“烧钱”的资本优势等等,都是“瞪羚企业”的一般表征。在发展潜力的判断上,很多城市或创新园区往往强调这一企业究竟制定了怎样的战略,采用什么样的治理结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等现代企业制度,是否获得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五年内能否上市,以及关键资源的品牌价值。
应该说,“瞪羚企业”是“区域个性”的晴雨表,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当大量瞪羚出现在产业价值链分解的某一环节,即表明出现了细分产业模块;当某地区在同一领域及其相关产业出现大量瞪羚,即说明新兴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实际上,“瞪羚企业”虽然已被引入中国多年,却直到最近几年才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原因既在于IPO标的稀缺导致向前端前置,同时也在于地方政府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认识和压力在逐步加深加大。
二、瞪羚企业“成长的烦恼”
一个创业创新企业经过艰苦创业,实现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并跨过“死亡谷”后,便进入以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的高成长时期。成为瞪羚企业后,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成长时期:一是推广期——核心是市场,将产品完全投入市场,克服市场壁垒,抢占市场份额;二是改进期——跟踪技术进展,不断改进产品功能、技术工艺以及管理制度,形成行业标准;三是扩张期——生产能力已经形成,销量大幅增加,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引入大量人才,实现高速增长,确立行业优势地位。
图:企业生命周期及关键成长因素
在瞪羚企业高速成长过程中,企业的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大为降低,主要风险集中在企业正常运作的管理风险、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如企业在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人员扩充等方面难以适应其高成长的发展要求,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精于技术而不擅长管理、欠缺财务和法律知识等。而当高成长企业步入成熟期,产品逐步多元化名牌化,形成特有的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但创新精神容易减退。企业稍有不慎就会掉进“衰退的陷阱”,甚至出现发展停滞现象。因此,瞪羚企业需要在成长阶段,提前通过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等进入“二次创业”,避免走向衰退。
这其中,除了人才、知识、政策等贯穿于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成功要素外,增强发展后劲的技术研发、提供发展杠杆的创业投资、实现营收的市场推广手段、决胜市场竞争的管理治理方式、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素供给等,对于高成长企业加速跨越发展也同样至关重要。因而,引导支持企业选择培育战略增长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优化提升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优化产业管理工作方式等,成为培育高成长企业的公共政策着力点。
三、瞪羚企业的政策工具
目前主要城市和创新园区出台的“瞪羚计划”,尽管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瞪羚企业进一步更高、更快、更强发展,但支持方式和政策工具五花八门,甚至出现“用旧办法做新事”的现象。“瞪羚计划”公共政策的含义与核心价值,是借助第三方机构将一个区域、园区最好的企业簇群找出来由政府做信任背书,一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放大产业资金、财政科技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投资机构等共同促进瞪羚企业更高、更快、更强发展,让更多力量来促进开放式创新。
在瞪羚企业公共政策创新方面,需要强调六个结合:一是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相结合。不仅要加大对企业的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补贴奖励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还要优化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间接支持方式,促进瞪羚企业发展。二是事前支持与事后支持相结合。坚持“入围”级扶持引导的原则,不应该只等企业达到什么要求了再给予相应支持,重点加强事前支持,强调“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在奖励性政策上,注重事后支持。三是软性支持与硬性支持相结合。强调公共财政的效率效益,利用有限的地方财力,把“死钱”变成“活钱”;硬支持要重点突破,但各类智力支持、“四两拨千斤”的环境建设往往比设备补贴、技术改造更重要,以环境建设为代表的软支持要得到更大加强。四是支持需求与支持供给相结合。不仅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促进供给端的扩大再生产及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从消费端入手,协助企业培育市场,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挖到“第一桶金”。五是形态服务与生态服务相结合。加快从传统空间载体、物业载体的形态服务建设,向以功能服务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服务体系打造转变,强化产业组织创新,营造“政产学研金介用”开放协同创新格局。六是政策支持与制度支持相结合。不单纯借助地方财力以给钱、给指标为主的扶持性政策,还要强调质优的产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探索适宜瞪羚企业成长发展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机制。
结合瞪羚企业“成长的烦恼”与企业公共政策发展趋势,政府在发挥培育市场的作用过程中,促进瞪羚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着力点有如下方面:一是加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支持,优选并培育战略增长点;二是加大公共采购示范工程支持,促进新技术推广及应用;三是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培训体系,优化提升人力资本结构;四是建立完善企业融资上市通道,鼓励支持企业做强做大;五是完善产业要素资源供给机制,进一步促进扩大再生产;六是加大对企业咨询等专业服务的财政补贴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七是完善企业成长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组织实施能力;八是完善企业培育服务工作机制,积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当然,资质认定本身就是一项支持政策,意味着引导社会力量予以支持;而相应的税收政策更是支持政策,但这种地方政府可操作的政策空间已越来越小了。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