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我们的钱瑗》,我想到了“圣洁”这个词
《我们的钱瑗》,是我2005年秋天出差厦门时买的。我逛的那家书店在中山路,店名“光合作用书房”。记得很清楚,买到书后,我当晚就在旅店读完。这本不厚的书放在办公室,多年后又翻阅,想起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的名句:“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钱瑗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的教授。上大学时,她本来学的是俄语,由于天资聪慧,又有家学,改革开放后去英国留学,回国后教研究生“文体学”,在中英合作的项目中培养英语教学的研究生。她不仅在课堂上讲课,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回家后,她曾对妈妈说:“研究生问题多。没结婚的要结婚,结了婚的要离婚。”她对妈妈谈学校里的事,也是钱家的语言风格。杨绛先生的《尖兵钱瑗》,是这本书的代序。知女莫如母。杨先生说,钱瑗志气不大,考大学就考个师大,当教师默默无闻,说不上有多大的成就,只是行伍间一名小兵。对外语教学,杨先生是了解的。他还说,文体学复杂枯燥,不好教,但钱媛喜欢用例句解决问题,而她选的例句又非常精彩,就把课讲得非常有趣了。教师在台上讲课,不能只看她的专业教育背景,还要知道她的兴趣和看不见的修养。钱瑗从小就爱读侦探小说、俄国小说,尤其喜欢契诃夫。她自学美术,在大学里就是美术队的成员,会画漫画。她还喜欢收集昆虫、植物标本,热爱生活,所以,她能把枯燥的文体学讲得生动形象,受到学生的欢迎。
钱瑗的优良品质,还在刚上大学时就显露出来了。她的同学刘广徽回忆,按国家政策,师范生是免交伙食费的,但钱瑗说,她家有这个条件,她应该交。每个月,钱瑗就主动去伙食科交饭费。我想,“占便宜”这样的事,钱瑗想也不会去想。家长也不会教她去占国家的便宜。能够享受的待遇她不享受,她知道那是国家的钱。她是名学者的独生女儿,在生活上却和普通人家的子女一样,丝毫没有“娇骄”二字。1964年,她去山西的山区县参加四清运动,回来后惹了一身虱子,她还兴奋地告诉爸妈在农村的见闻,丝毫没有鄙视农村的念头。她应邀参加一些学校研究生论文的答辩或教材评审,学校要派车送,她总是谢绝,自己去挤公交车。她的原则性又强,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什么会议上,不管现场有多大的人物,她心口如一,绝不敷衍,更不依违两可,当好好先生。她在我国高校开创的“文体学”,合作方派来教师,她认为外派教师的水平低,毫不客气地向英国使馆提出,使馆官员了解情况后,不但不怪钱瑗,反而更敬重她。她的同学在回忆文章中,都说她表里如一,原则性强。“无欲则刚”这句老话,正是钱瑗的性格。
我读这本回忆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的文集,触动更大的,是她住院以后,同学朋友去探望,她表现得乐天的精神。她知道自己是不治之症,头发已掉光,但她在病床上写信、打电话,接待客人,还在关心他人,看不出一丝愁眉苦脸的样子。她曾说过:人很伟大,因为人心里有个天堂。我看钱瑗临死前的表现,心里想,一个人的全部修养,既要看平时的一言一行,还要看对待疾病的态度。钱瑗的亲朋好友回忆她平凡而闪光的一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普通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如果还是用一句老话评论钱瑗,那就要再说她的“敬业乐群”。这个传统的古训,是她一生践履的目标。
读完《我们的钱瑗》,我想到了“圣洁”这个词。你只有认真读一遍这本薄薄的纪念集,你就在污浊的世界能透一口气,心里惊讶:世间真有这样清洁、优雅的真人!瑗,原意是带孔的玉。钱瑗真是明洁温润如玉的人格。
钱瑗活着时,常常因北师大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当老师而叹气。但是,社会潮流,不是她一个弱女子能扭转的。我在很久以前去北师大,进东门,顺着一条不宽的路向西走,在道路尽头,高高的照壁上,白底红字,是启功先生写的这个学校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是一面镜子,可整衣冠,可扪心自问。曾在这个学校担任过外语系副主任的钱瑗教授,站在校训的照壁前,俯仰无愧,看到的还是她自己的本来面貌。
钱瑗逝世后,她的学生仍要和他们敬爱的钱老师永远在一起,就向杨绛先生要了一部分骨灰。在校园里,在老校长陈垣先生的铜像一侧,栽了一株亭亭玉立的雪松,将他们敬爱的钱瑗老师的骨灰安放在雪松的根部,让他们的老师长眠在老校长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