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赏析(二十二)
北南宋 建窑曜变天目盏
尺寸:高7.2厘米,口径12.2厘米
中国古人的审美体系中是喜欢黑色的,因为它可以包容,也可以衬托。与钧瓷一样擅用窑变的还有一种黑釉瓷器,它便是宋代福建建窑的天目盏。由于烧制时,黑釉产生窑变,成品便会出现“鹧鸪斑”、“油滴”、“兔毫”等梦幻般斑驳灿烂的釉面,其中尤以曜变最美。
这件建窑曜变盏,敞口微敛,斜直腹,小圈足。黑釉面上自然浮现的大小斑点,连同周围的各色彩晕自然排列,各成一体,犹如银河系一样美丽玄妙,让人目眩神秘,日本人常用“碗中宇审”一词对其进行赞美。
诗人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似乎就是送给曜变盏的,茶盏中心便像一只眼睛,正凝视着周围群星闪耀的苍穹。曜变盏的烧制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所以极为难得。如今传世曜变盏仅三件,均由日本保存下来。
北宋 汝窑天青釉浅盘
尺寸:口径18.7厘米
这件浅盘的形制在传世的汝窑瓷器中是独一无二的,它敞口,折沿,平底,中间凸起一圈圆环,高度仅1.5厘米,由此看来,应该是一个承放茶杯的托盘。此盘素面无纹,釉色呈淡淡的天青色。如迎光侧视,可看到滋润无比的酥光,十分养眼。
汝窑目前存世量不到百件,极为珍稀,除了英国的大维德爵士,个人收藏7件汝瓷之外,绝大部分汝瓷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馆中,所以,汝瓷也成为所有收藏爱好者可遇而不可求的绝世珍品。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莲瓣纹葫芦瓶
尺寸:高16厘米
葫芦瓶,是指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谐音“福禄”,器形又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并且,葫芦蔓长籽多,所以它也是象征子孙满堂、世代绵延的吉祥物。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的葫芦,广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之一。
这件青白釉莲瓣纹葫芦瓶,小口短颈,通体施青白釉,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腹壁刻饰莲瓣纹,花瓣尖瘦,排列有序,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匀净利落。
尺寸:高9厘米
此炉直口直腹,平宽沿,腹下至底部,等距离贴塑五足,为模制的大象头部造型。其眼、鼻、牙,以及鼻上的褶皱都十分精致。口沿刻牡丹花叶纹。
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为鼎盛期。主要特点是雕工精湛,刀法纯熟。此炉通体施青釉,与牡丹花纹相配协调,显得炉体雍容华贵,为耀州窑的上乘之作。
尺寸:长28.3厘米
瓷枕呈长方多边形,枕壁分八面。枕壁上绘有白地黑花的卷草纹饰,枕面上则为篁竹-丛,采用简笔画法,线条流畅平滑,寥寥数笔就体现出篁竹的挺拔与坚韧,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与效果。
瓷枕始烧于隋,兴盛于宋代。匠人利用各色彩釉,在枕上绘制精美的图案或题上诗句。宋代作为瓷枕繁荣发展的时代,不仅器物大小较前朝有所增大,装饰技法也丰富多变,彰显出瓷枕丰富的表现力与艺术性。
瓷枕为磁州窑的主要器型之一。这只竹纹枕的底部戳印有「张家造」款识,出土于磁州窑观台窑址。因故宫博物院在窑址中发现大量印有「张家造!款识的瓷器,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在当时有专门烧制瓷枕的窑厂。
尺寸:高6.5厘米
盏托之上呈杯形,杯的口沿无釉,盏托镶铜口,圈足外撇,内外兼施白釉。盏托的口沿内与杯口外壁各饰有一圈回纹。盏托整体造型规整,釉色纯净温润,纹饰简洁,雕刻细腻,兼具美观与实用。
回纹乃中国传统纹饰,因其横竖短线折绕曲转,组成了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故称其「回纹」。其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陶器,有「富贵不断头」之意。
定窑,乃宋代六大窑系之一,极盛于北宋与金,以产白瓷而闻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对于土料的运用大大改善,制瓷工艺也得到极大的进步。北宋的定窑大量采用了“覆烧法”,最大利用了空位空间,节省燃料,降低成本并大幅提高产量,为制瓷技术的革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宋 青白釉倒流壶
尺寸:高11.2厘米
此壶通体施青白釉,白中又泛着淡淡的青色,釉面清亮饱满。壶体呈瓜棱球形,壶底平,底中心有一圆洞用于注酒。一条螭龙盘踞与壶体之上,俯身弓背,龙身组成壶的把手与壶嘴十分巧妙。
寻常酒壶,需要打开壶盖后方可注酒,但使用此壶时,则是从壶底圆孔中注入。只要将市下置平放于桌面,轻轻倾斜,即可从螭龙的口部倒出美酒,与宾客畅饮。因其设计上极为巧妙,故而得名“倒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