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绥阳,一个对我来说意义特殊的地方

2016-05-31

这首经典的律诗——《江雪》,在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

这样一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文豪、政治家,一生中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并且他还曾对绥阳的教育事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反过来,绥阳对于柳宗元来说,同样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

1、千古佳话——“易播”

柳子何尝至播州,只因播土仰高流。闻风便设陈蕃榻,计日应同郭泰舟。幸与刘郎成一易,欲教司马不终游。至今唯存残碑在,野老津津说不休。(明·程生云《儒溪书院》)

关于柳宗元与绥阳的联系,历史可寻,传言柳宗元曾被流放至播州。唐代的播州,相当于今遵义市,治所在今绥阳县境内。

乾符三年是公元876年,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时间上相错了几十年。因此,柳宗元是否真的到播州任职过,所有史籍均无详细的记载。尽管如此,历史上还是流传有“易播”的千古佳话:相传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好友刘禹锡同样被贬播州,因刘禹锡有老母在堂,播州太偏远、蛮荒,柳宗元担心刘母经不起路途颠簸,便提出与刘禹锡对换到播州来任刺史。后因皇帝改变主意,改贬刘禹锡到连州,柳宗元仍去柳州,此事便也就搁浅了,之给后人留下了“易播”的千古佳话。但是否在柳宗元上任之前,就已经接到了皇帝的圣旨,或是到任后才再度转任,也就不得而知了。

1、柳宗元与绥阳儒溪书院

在绥阳历史上,曾有过一座儒溪书院,相传为柳宗元入播后主持建造。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绥阳志》和民国十七年(1928)《绥阳县志》上也有多处关于儒溪书院的记载,兹录数则如下:

余少时闻以柳易播之说,意有其事,及见子厚全集与墓志,始信公之未入播也。绥阳治西二十里,有柳溪书院,遗址堂庑尽废,仅存角亭一楹,佥谓昔柳公所建,有耆年益元者,公之后也,世藏公遗贴,昔有见者,今无存矣。因诏见元,询其始末。谓:‚公,实乾符三年入播。‛相传如此,似非无因,遂捐资补葺旧宇,择其近院田地三十亩,授元为业,并量免其杂差,俾世守祠祀。无斁宁以疑存祀,不容以疑废祀也。昔刘梦得、柳子厚、李太白俱以救李璘坐罪,谪贬夜郎,今播志有怀白堂庚年谱。又谓白流夜郎,即半道承恩放还,是白亦未入播也,而何以又有怀白堂也?堂在正安乐源乡,与县属长嵌相咫尺,距夜郎城之百里,岂半道承恩此地耶?因窃意公初为刘以母老请易,刘得改,而公遂仍之柳州,亦未可知。人生踪迹,不能详载。公或曾经其地,亦未可知也。不然,梦得与公,均名贤也,倘以好事者借名为重,何独于刘而遗之?姑志之以质疑。

——(明·詹淑《儒溪书院存疑碑记》)

今播地有儒溪书院,相传为公遗迹,事属无稽,而易播一语,友谊笃挚,高风千古,有关名教,则事之有无不必辩,而祠之存留宜也。公,解人也。余于公为后学,慕公之文章,仰公之气节,匪伊朝夕矣。甫任即展拜公祠,见其堂庑尽废,只余数椽,恻然伤之,遂以缮修为己任,乃命择吉鸠工庀材,而里民好义者,莫不负畚荷锸,群焉趋事。不数月,前后堂宇六楹登进有防,环缭以垣,靡不就绪。余偕簿尉韩、朱二君,陈生、王漠等群往拜谒,见其栋宇巍峨,气象轩敞,而柳公当年笃友之谊,历万世如一日,余因之有感。三晋距播七千余里之遥也,萱亲在堂,不殊昔之梦得也。谒选辞亲之时,啼泣伤心,人所听睹,而长太息也。欲希柳公之关心者谁乎?嗟!嗟!古今人之不相及如此哉!因记柳溪书院,而并及其事,以寄慨耶。

——(明·冯士奇《重修儒溪书院碑记》)

从以上史料可看出,儒溪书院又名柳溪书院,别号柳公祠,极有有可能是柳宗元支持修建,或为后人建造以纪念柳宗元在绥阳留下的功绩,位置大概在现在的绥阳县蒲场镇大溪源沟柳塘湾。

1、儒溪书院——堂庑尽废,唯存残碑在

在时光的风雨冲刷下,儒溪书院历经过多少次重修难以弄明白,史料中只能找到詹淑和冯士奇两次重修的记载:

明万历二十九至三十三年(1601-1605)任绥阳县令的詹淑看到“存角亭一楹”,这已距柳宗元约800年了,其间不知儒溪书院重修过没有。绥阳在詹淑以前没有真正建县,县志中找不到史实来证明。到了1612年,冯士奇任绥阳县令时,才重修几年的书院不知何故又“堂庑尽废,只余数椽”了,于是冯士奇再度重修,使之“前后堂宇六楹登进有坊,环缭以垣”,“栋宇巍峨,气象轩敞”。但维持的时间仍不久,崇祯年间(1627-1644)拔贡程生云的《儒溪书院》诗中,就“至今唯存残碑在”了,这之后再没有重修记载。证明儒溪书院是在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这段时间内圮毁的,冯士奇后再没有重修过。

关于书院的消失,有个民间传说。相传有一天,一位先生正在讲学,一头小鹿跑进书院躲在了先生长袍下,接着一个猎人闯进来扫视书院,没发现小鹿就离开了,然后先生放走了小鹿。一天,小鹿又跑进书院衔着先生的衣角往外拽,先生顺着它走出了书院,学生们也跟出去看热闹。这时忽听一声巨响,书院却陷到地下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大水坑,即现今柳塘湾的“烂眼”,据说有人在这里发现过碎瓦片。

时光不老
我们不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