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谈》复盘——关于教育
昨天看了《一日谈》,李厚辰对谈周轶君老师,看完觉得好受用。(节目指路——百度APP《一日谈》)。这里要复盘这一期节目,好东西要记下来。
(节目海报)
Q
《他乡的童年》拍摄初衷以及教育中困惑的形成
周轶君:你知道作业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但要怎么办呢?不做作业吗?不可能。缺乏一种新的语言,去找平衡在哪里。
李厚辰:有的困惑来源于它描述出来可能像对某个度的把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但是又不能不管等等,当困惑被描述成这种形式的时候,你就无从下手,因为说不出具体的问题。
周轶君:很多人是焦虑,但说不出这种具体的焦虑。
Q
教育的目的
周轶君:对我来说,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不希望孩子的心灵枯萎。不论成绩好坏,我希望孩子的心灵当中是充盈的,有些东西让他永远觉得有乐趣,不光是他,我也一样,每个人都一样。
Q
关于游戏
周轶君:我对游戏没有偏见,但问题是你知不知道他在玩什么样的游戏,你有没有和他一起玩,或者是筛选他所玩的游戏。很多时候家长不是对游戏本身有意见,而是对于游戏把他和孩子之间屏蔽了这件事有意见,你不知道他在干嘛。
李厚辰:这给家长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家长需要去以责任心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媒介之中。这个分辨的能力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不具备的,家长自己本身可能就对某些游戏或短视频相当成瘾。
周轶君:所以我自己也在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所以我也会了解一些游戏。
李厚辰:开放的态度是ok的,但过于开放我觉得有时候可能导致过于宽容。
周轶君:可能会失控,家长害怕失控这件事本身也许就是因为小时候被控制的比较好。不要太害怕失控,不论是对小孩还是对自己。你试着把缰绳放开一点,没事。
Q
教育需求
李厚辰:很多时候我们在想象一种二元的生活方式,要么能够解决生活安全感的方式是获得足够多的资产和现金,陈嘉映先生说,人应该在追求小康之后就追求马斯洛需求上面的层次了,而不是小康之后还有中康,中康之后有大康。我认为很多时候人们都想获得一种安全感,而安全感如此之难,当它被拔到很高的时候,似乎很多东西是不必要的,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作用的地方。
周轶君:在中国,教育的确是改变阶层和命运的一种方式,但我们要讨论的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读书读到一个什么程度,你逼他是不是一定有用。
李厚辰:中产阶级很大的焦虑是除了好工作、高消费之外,他想象不到还有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因此他们对大学的诉求也是它们能不能预测未来的人的构成。
周轶君:很多教育比较强的国家把大量资源投给幼儿园、小学、中学,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作为一个人有没有能感受到音乐、美术,或者说你的好奇心,对于科学这件事有多大的兴趣。
李厚辰:如果教育能赋予孩子更多的感触力,你赋予他的安全感会更多一些。
Q
关于读书
周轶君:我会给她解释说,看书和看手机是不一样的,手机会刺激你的前额叶,但很难深入,你需要跟书本保持一种静态,才能激活自己的深度记忆。所以每天要有一些静默读书的时间。一方面是时间的管理,让她参与规则的制定。
李厚辰:感触力是有门槛的,我相信您的孩子爱看书是因为您本身很爱看书。
Q
家长角色
周轶君:真诚地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担心你的孩子过得不好,还是担心自己没有面子。你当然可以希望他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但抛开这些,是你不能接受你的孩子比你生活得更差,你不能接受你的孩子平凡。很多时候教育的焦虑和压力来自于父母能不能真诚地面对:你是在面对另一个生命,还是在面对一个你的产品。为了面子和为了子女这两件事常常是纠葛在一起的,很难分清楚。你有时候起心动念的那一刹那,你自己要想一想。
教育观到最后是父母的人生观的问题。你的身体是健康的,你的心灵是有所寄托的,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对你的孩子都是一个莫大的祝福。
李厚辰:对子女的关注的背景不是一个学历竞争和资源竞争的零和游戏,这部分更多地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和选择,另一部分是现代技术的影响,我们不从电视影响高考来看待电视,而从电视影响他的思维方法等更深的角度来思考电视和手机。如果有所谓战场这个比喻的话,父母需要为孩子多做考虑,真正战场并不是那个叫高考的战场,而是现代的制度、技术等。
周轶君:为什么把孩子送上战场?战场在哪里?你要不要把他送上战场,你用什么武器武装他,如果你一定要竞争的话,那更长远的战场是什么。他跑到终点跑了第一名,是你的面子还是他的面子。这些我们都需要真诚地问一下自己。也许将来的孩子早就不愁吃穿,那个时候你的孩子如何能让自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