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营养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自2020年5月郴州“大头娃娃”事件曝光以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进入大众视野。除了商家欺诈误导消费的不法行为引发了这起食品安全事件,还有一部分重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度不够。究竟何为特医食品?如何放心购买和使用该类产品?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
特医食品不是药品,但也不是正常人吃的普通食品,而是经过临床医生和营养学家们大量的医学和营养学研究,以科学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专门研制、生产的配方食品。当目标人群无法进食普通膳食或无法通过日常膳食满足其营养需求时,特医食品可以作为一种营养补充途径,起到营养支持的作用。因此,市场监督总局特别提示,消费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选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查看标签标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注意适宜人群提示。
按目标人群分类,特医食品主要分为婴儿特医食品(适用于0~12月龄婴儿)与非婴儿特医食品(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两种,其中婴儿特医食品又分为无乳糖配方或低乳糖配方、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等6种针对不同体质婴儿的特医食品配方,非婴儿特医食品则分为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3类。
营养是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营养不良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再住院率增长的危险因素。特医食品能通过给予患者临床营养支持,帮助患者改善其营养不良的状态,从而助其提高免疫能力、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维护胃肠道功能与结构、降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最终对于患者而言,起到提高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相关花销、减少再住院次数、减少并发症等作用。
国民营养事关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国家对于国民营养,尤其临床营养颇为重视。近几年,先后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其中,后者更是着重强调“推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疗膳食的规范化应用。进一步研究完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准,细化产品分类,促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和生产。”
特医食品作为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的一类特殊食品,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照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注册审批管理。截至2021年3月22日,通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审评并被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收录的特医食品共有58个。其中,婴儿特医食品有31个,包括无乳糖配方6个、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6个、乳蛋白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4个、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11个、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1个、婴儿营养补充剂3个;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医食品有27个,包括全营养配方18个、非全营养配方9个。
虽然目前特医食品行业在国内仍处于形成初期,但随着特医食品在临床上的需求不断增大、国家政策对临床营养的愈发重视,特医食品市场或将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新蓝海。而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大力研发高品质高质量、能满足临床需求的特医食品,还应大力宣传和普及特医食品相关知识,提高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认知度,让消费者和病患从内心认可和相信特医食品,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