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or not to be,thatis the question.——《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用大到生存和毁灭的高度,简单的“要”与“不要”,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5S管理是大部分企业推崇的一种现场管理模式,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内容,变成了6S(增加安全)、7S(增加节约)、8S增加(增加学习)……以后没准还会有9S、10S。不管以后发展成多少S,5S都是基础,而5S中,整理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整理”的内涵用文字表述并不复杂,就是:区分要与不要的物品,现场只留下必须的物品。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混合在一块有什么坏处呢?坏处之一就是拥挤。不管是生产的工作场所,还是家里的功能区域,无用的物品肯定会占用空间,原本足够大的地方或者原本不够大的地方更加局促。电视里经常有那种改造家的节目,越是窄小的家庭,没有用的东西占用的地方就越多,导致人能够活动的面积更少。坏处之二则是低效。设想一下,做饭的时候需要一口小锅,但是因为体积小,和其他东西混在一块了,找半天也找不到,结果耽误时间。自己家里还好,如果是生产流水线上,还因为这种寻找耽误时间,生产效率低是无法容忍的。除了拥挤和低效,浪费和危险则是有用物品和无用物品混放的另外两个坏处。因为没有办法确认哪些没有用,所以会买更多的东西以备不时之需,而现场的拥挤混乱,则会提高现场操作的危险系数。既然对物品做“要”与“不要”的区分这么多隐患,那就分呗。想得太简单了,对于整理的好处,大家都可以意识到,但是意识到不代表能区分好,因为在区分要与不要的时候,常常陷入两个难点。要与不要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整理的第一个困难。有人会说,标准难道不就是以现场是否使用为唯一标准么?其实不然,一个物品是否有用好判断,还需要判断它的使用频次,一些一周或者一个月以上才使用一次的物品就不应该出现在现场。而且这个使用频次是以使用人的要求来还是根据领导的要求来做呢?实用和美观要如何兼顾,这个标准就没有办法做好统一。如果说第一个困难可以通过标准来实现,那第二个困难则需要迈过心里关。越是上年纪的人,越是节约的人,越不舍得扔东西,他们心里总有这样一种念头“这个东西将来某个时候”一定能用上,这个某个时候具体是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好,于是在现场也会留下“可能有用”的物品,结果发现,无用物品只是穿了一件“可能有用”的马甲,继续堂而皇之呆在原地。面对这些物品时的舍不得要如何克服呢?觉得也许有用实在不舍得扔掉,那就当作档案或者放到库存里去吧,做好日期标识,如果半年以上还用不上,那就是真的应该告别的时候了。整理当然不是生产现场的必须管理环节,针对我们的家、我们办公室、甚至手机电脑里的各种应用和文件,都应该彻底做一次整理,只有做好了整理,才有可能进行后续的步骤。要,还是不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