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三度拜相,写下千古奇文《寒窑赋》,不妨看看人生不迷茫
吕蒙正是北宋大臣,三度任宰相,是一位勤政爱民的贤相。在他当太子的老师时,为了劝诫太子赵恒(宋真宗)勤奋学习,写下这千古奇文《寒窑赋》,太子看后一改常态,决定痛定前非,后来成为大宋一位贤明的君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鸡两翼,飞不如鸦。
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时运不能自通。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姜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原非凶恶之徒;盗跖延年,岂是善良之辈?
尧舜圣明,却生不肖之子;瞽鲧愚顽,反有大孝之男。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
晏子无五尺之躯,封为齐国宰相;孔明无缚鸡之力,拜作蜀汉军师。
霸王英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柔弱,竟有江山万里。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乞食瓢母,受辱胯下,及至运通,腰系三齐之印;白起受命,统兵百万,坑灭赵卒,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是故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满腹经纶,皓首仍居深山。
青楼女子,时来配作夫人;深闺娇娥,运退反为娼妓。
窈窕淑女,却招愚莽之夫;俊秀才郎,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无雨,潜身鱼鳖之中;君子失时,拱手小人之下。
衣敝缊袍,常存礼仪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初贫君子,已成天然骨格;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昔居洛阳,日乞僧食,夜宿寒窑。思衣则不能遮其体,思食则不能饱其饥。夏日求瓜,失足矮墙之下;冬日取暖,废襟炉火之中。上人憎,下人厌,人道吾贱也。非吾贱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今在朝堂,官至极品,位居三公。鞠躬一人之下,列职万人之上。拥挞百僚之杖,握斩鄙吝之剑。思衣则有绫罗绸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出则有虎将相随,入则有佳人临侧。上人趋,下人羡,人道吾贵也。非吾贵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恃,贫贱不可尽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这篇文章想必大家都看过,看过有什么启发呢?
吕蒙正通过列举历史各大名人的事迹,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要适应这个社会,当你处在顺境时,不能骄傲自满,当你身处逆境时,不能自暴自弃,相信自己会时来运转。整篇文章以“命运”为主题来展开论述,告诉我们要顺应天命,遵循天地循环。
吕蒙正的思想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有点消极,人们常说“命运掌握自己手里”,可又有几人能做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只能接受命运中的安排,但有一点不能放弃自己,善于抓住机会,从而逆天改命。
其实吕蒙正的人生,也是一部寒门学子逆袭的故事。这篇《寒窑赋》是根据他的亲身经历所思所感。
吕蒙正于公元944年出生在河南洛阳,他的祖父、父亲是后周的官员,出生在官宦之家,按理来说他不是寒门学子。可是他是庶子出身不被重视,他的母亲是妾室被渣男父亲赶出家门。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贫困、艰难的生活,经常食不果腹。
吕蒙正却从未因“沦踬窘乏”而自怨自艾,他自幼刻苦攻读,熟读经书。他与母亲搬到外面的山洞居住,时不时去寺庙里蹭饭吃,寺庙里的方丈对他们母子很是照顾。在这里他度过了“痛并快乐”的童年时光,母亲的谆谆教诲使他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高中状元,实现寒门逆袭。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吕蒙正参加选拔进士的科举考试。他因写下“不能为天子谋事者不奇,奇者乃为能天下人谋事者,天子如不能谋则需能谋者而助天子也”的言论,受到主考官的赏识,得中进士第一名。
高中状元后,吕蒙正开始他的仕途生涯。他刚开始被授予将作监(负责管理宫室)丞的官职,同时通判升州。
由于吕蒙正工作兢兢业业、勤恳,宽厚待人,德才兼备,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赏识,一路升迁。公元980年,他被委以左补阙、知制诰的重任。
吕蒙正对父亲吕龟图于幼时抛弃自己的事情没有丝毫怨言,入仕后,他恪尽孝道,将父亲和母亲刘氏接至官邸奉养。因父母不睦,他让双亲“同堂异室”,照顾得十分周到。
质厚宽简,三度拜相
端拱元年(988年),宋太宗拜吕蒙正为宰相。淳化二年(991年),他被谏官宋沆牵累,贬为吏部尚书。公元993年,又官复原职,再度拜相。两年后,宋太宗再度贬谪吕蒙正,让他以右仆射的职位出判河南府。吕蒙正任职河南府期间,只起总裁定夺作用,放权于属下幕僚管理府中事务。
宋真宗即位后,立刻任命吕蒙正为左仆射。因为宋真宗当太子时,得到吕蒙正的教诲指导,对他一直感念在心。公元1001年,宋真宗拜吕蒙正为宰相,这是他第三次登上相位。
在仕途中吕蒙正“三起三落”,都能化险为夷,逢凶化吉,我们不禁感叹他的政治才能,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谦谦君子形象。
对上敢直言,对下有雅量
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形容吕蒙正是最适宜不过的。吕蒙正初登朝堂时,曾有官员指着他公然讽刺:“这种小儿也能参加政事吗?”吕蒙正假装听不见,从官员身边泰然经过。与吕蒙正交好的官员非常气愤,为他打抱不平,想要打听那位官员的姓名,吕蒙正连忙制止同僚,说:“如果我知道他的名字,就会心生忌恨,终身不能忘记,还不如不知道为好。”
他的话一经传开,与会的官员们都叹服他的度量。
吕蒙正渊博多才,见识高于常人,宋太宗时常召他议事。一次,太宗和吕蒙正谈到征伐之事。太宗因屡次北伐辽国未果心生忐忑,说自己发动北伐是为民除暴。吕蒙正敢于直谏,他列举隋唐时期穷兵黩武的反面例子,劝告太宗治国要旨不在武力压服,而在“内服政事”,这样才能“远人来归,自治安静。”太宗皇帝深以为然。
还有一次,太宗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宴请群臣赏灯月色,酒到酣处时,太宗在城头观望城下,只见城中张灯结彩,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
太宗十分欣喜,对大臣们谈起五代的离乱,颂扬自己创造出了这太平盛世。其他大臣都连连阿臾讽承,但吕蒙正没有附和太宗的话,指出太宗所见的繁盛景象是因“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才导致“繁盛如此”,告诉太宗就在都城外不远处,因饥饿寒冷死去的百姓不计其数,希望太宗皇帝不要被眼前景象所迷惑,要往远处看,这才是天下万民的幸运。太宗皇帝被他这么一说,哑口无言,但深感佩服。
知人善用,不谋私利
吕蒙正任宰相期间,对自己认可的事情十分坚持。有一次,宋太宗在选谁出使辽国正犯愁,吕蒙正向太宗皇帝推荐一位陈姓官员,可是这位官员皇帝并不喜欢,希望吕蒙正另荐他人。
吕蒙正却再三推荐此人,坚称这位官员最为适合,当庭与宋太宗争执,其他官员无不佩服他的勇气。最后,太宗皇帝任用了此人,也不辱使命很好完成与辽国的谈判任务。
后来太宗皇帝感慨说:“蒙正气量,我不如”。
吕蒙正一般看人很准,在位期间,知人善用。吕蒙正的手下有位门客叫富言,他有个请求:希望他的儿子进入吕家私塾读书,与吕蒙正的儿子们一起读书,吕蒙正当然应允,看了看他的儿子,认为其前途不可限量,将来的成就在我之上。吕蒙正亲自栽培,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宰相富弼。
吕蒙正位高权重,很多人想贿赂他,但不为所动。一次,一位求官者自称得到宝镜,可以远照方圆200里的景物。他笑称自己的脸不过盘子大,用不上这么大的镜子予以拒绝。
之前卢多逊为宰相时,他的儿子卢雍入仕后直接授予六品水部外郎的官职,之后,宰相之子直任高位就延续下来。但等到吕蒙正为相时,太宗皇帝想提拔他的儿子,吕蒙正极力奏请指出:“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称授予九品京官即可,太宗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议。
他身居高位,不以权谋私,想到的是天下公平。
吕蒙正“质厚宽简”,宽以待人,被言官弹劾时从不辩解,也从不怀恨,对背后非议他的温仲舒不存嫌隙,遇到合适的机会时,还向朝廷力保荐他,这样以德报怨,试问几人能做到?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我们看到一千多年前的真君子形象。
景德二年(1005年),吕蒙正辞官归隐,宋真宗感念他对朝廷的贡献,想提拔他的儿子,吕蒙正却告知宋真宗“诸子不可用”,便推荐他的侄子吕夷简。消息传出,世人对吕蒙正公正无私,荐侄不荐子的行为大为赞赏。
公元1011年,吕蒙正病逝,终年68岁。
《宋史.吕蒙正传》中这样评价他: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他宽厚待人、知人善用,处事公平,敢于纳谏,勤政爱民,胸怀广大,这不是我们所说的“真君子”。从他的人生当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当你身处逆境时,我们不妨看看他写的《寒窑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