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好导师”是什么样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好导师”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好导师”,在指导态度、指导能力和指导风格方面体现出高质量。首先是指导态度上因竭尽所能而“认真负责”;其次是指导能力上因学养深厚而“鞭辟入里”;最后是指导风格上因主动关怀而“温暖有爱”。

与本科阶段的师生关系不同,研究生培养实施“导师负责制”,即学院下达指标给符合研究生指导标准的教师,让他们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对研究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也是影响研究生学习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A校b院教育学硕士生的调查,可以发现他们眼中的“好导师”具有非常类似的个人品质。

一、指导态度上因竭尽所能而“认真负责”

调查中有位硕士生S1的故事特别典型。她的导师是学院的副院长,平日里忙于行政,时间非常紧张。但是他也像别的导师那样,到了什么阶段就会及时和学生联系,基本不会漏掉任何环节。即使偶尔推后一点点,但后面很快就会补上。他也非常关心学生的工作和实习实践活动,会主动问询,并提供信息和帮助。S1认为,自己的导师虽然很忙,但是非常认真负责。他基本做到了一个导师应该做到的所有事情,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指导关系,他的教诲和指导对学生很有用。S1对于师生交往的观点随时间而发生了改变。在读研之前对导师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学术上的大发展;同时也希望在生活上获得导师更多的关爱。但是读研以后发现之前的想法“很奢侈”,导师身兼数职而非常忙碌,不能时时陪伴学生的成长。比如,导师一般晚上11点才开始处理学生指导事宜,而返回意见往往都在凌晨。可以看出,导师完成了各环节的指导,也显示出极为认真的态度,这是牺牲了自己的睡眠时间来保证学生指导的数与量。所以,S1认为自己的导师是“好导师”,他的竭尽所能和认真负责,让学生们深为感动。

二、指导能力上因学养深厚而“鞭辟入里”

调查中另一位硕士生S2讲述了对于“好导师”的一种新的诠释。她的导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师门每月会定时召开一次读书会,每个学生都要汇报过去一个月写的论文或者读书心得,导师会出席并点评。因为有导师的主动维系,师门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这种氛围既带动了师门成员的学习热情,也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业压力。导师每个月都要听取每个学生的汇报并进行点评,这种质量要求比出勤打卡之类的形式要求更具挑战。而且导师非常严肃,在学术上绝不含糊,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很吝啬表扬,不会轻易夸奖学生的态度和努力,不考虑学生情面,不考虑态度和努力。如果学生论文写得差,他就会当众批评,指出哪里写得不好,为什么不好,需要怎样修改。这些批评会让学生很受打击,但是导师讲得又非常有道理,让人心服口服。所以学生们从理智上还是明白,导师是站在他的高度和水平上看问题,他看出的论文缺点的确需要被重视。抛却了个人颜面,学生们都觉得导师学养深厚、很会讲理,所做的批判算得上是“苦口良药”。S2认为,尽管导师的高要求给同门带来了较大压力,但这些要求和批评都能促进成长,所以大家都觉得他是“好导师”,很庆幸遇见这样的“硬核”导师。

三、指导风格上因主动关怀而“温暖有爱”

跟上述“硬核型”导师相反,“好导师”还包括“温暖型”导师。这类导师在师生交往中具有积极主动性,经常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并对他们的学业发展做出适时的引导。此外,这类导师在生活上也能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负面情绪并进行正向引导,像家长一样,担负其全面的导师职责。

“温暖型”导师之所以广受爱戴,是因为导师主动调适了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很有教益”。这其实说明,尽管硕士生已经成年,但大部分同学的成长环境过于简单,心智发展并不成熟,还需要导师的主动关心与指导。在表扬“导师主动”的背后,是当前研究生师生交往中的“学生被动性”问题。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硕士生们基本能在师生关系中做到“随遇而安”。如果遇到在生活和学习中相处融洽的导师,研究生们往往选择“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道”。也有少部分硕士生在发觉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时,产生了失望和迷茫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也是一种正常反应,只是要适度;如果听任负面情绪发展而不能及时自救,就会耽误学业和个人前途。这就像中小学生纠缠于不良的师生关系而放弃学习一样。访谈中很多研究生都说,希望导师多多关心自己,多多指导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但他们出于或自尊或自卑的心理,往往不敢主动接触导师。有些人害怕导师看出自己真实水平的不堪,有些人害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有些人甚至害怕交流中的陌生和尴尬。实际上,研究生的行为处事应该更加理性,这种“社交中的破冰技巧”非常容易习得,硕士生要从更高远的视野来处理好跟导师的交往关系。此外硕士生应该尽早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进行规划,树立自己的学习榜样,增强自身学习的责任感,并积极调动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在有困惑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向导师质疑问难、寻求反馈和指导。只要有确切的求教内容,导师一般都不会拒绝做出反馈,因为这样的交流已经属于学术研讨,不再是内容虚空、过于泛化的“无效社交”。所以,在研究生的师生交往中,研究生的主动性比导师的主动性更加宝贵,这样,“好导师”的标准就不用特别强调“温暖型”。

总之,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好导师”,往往表现出指导态度的“认真负责”、指导能力的“鞭辟入里”,以及指导风格的“温暖有爱”。导师重在有特长而无需面面俱到,但学生要立足全面发展,积极寻求导师的指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