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企业精神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孕育伟大的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学者们惊讶于日本企业的崛起,不过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日本企业的文化风格、价值观,而没有那么注意大时代背景对日本企业的激活。无论是松下的“生产报国”、丰田的“以产业成果报效国家”,还是索尼的“提升日本国民文化地位、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劣质形象”,都表明了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生死攸关的时代,日本企业爆发出强烈的产业救国精神,从战后废墟中迅速崛起,成就了战后腾飞。做强企业文化带来的是企业的崛起和繁荣。
当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同样是一个关键的大时代。这是一个迷茫的时代,也是一个激动的时代;这是一个残酷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时代;这个时代让安稳的人不知所措,这个时代让求变的人欢欣鼓舞;这是守成者的严冬,是冒险者的春旭。
从国际形势上看,中国已经扛起了全球化的大旗,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为所有有志于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广袤的市场。另一方面,大国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企业,不但要与强大的外国企业激烈交锋,还要面临越来越多不公的制度、政策打压。这样的时代,正呼唤伟大的企业精神,引导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世界企业的领舞者。
从市场需求看,巨大的产能、便捷的交通和高效的数字平台,提供了超量的选择性;客户的需求不但在日益增长,而且愈发精细化、多元化、个性化。如何迎合这些趋势,超前地满足需求,将成为棘手的问题。这样的时代,呼唤源源不绝的企业精神,永远紧贴市场的脉搏。
从人才看,剧变的时代正迎来个性化、价值多元、需求多样的新劳动者。这样的时代,呼唤共通的企业精神,激发不同的人为同一个事业而奋力拼搏。
我们通过三个对象来寻找时代呼唤的企业精神,一是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通过该对象提炼出共性的精神;二是著名的理论,我们通过该对象总结前人的智慧;三是中国传统精神,我们通过该对象追寻中国企业的根本。
一、企业精神是核动力
观察企业文化潘式模型,可以看到企业精神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企业文化的中心,这是因为:
1、它最原初。从它的不断运动中,产生了企业文化的其它部分。
2、它是企业文化的动力核心。没有它的注入,企业文化其它的部分都是静态的;有了它,模型才真正地运转起来。
精神是“主星”的内核,是从先天、本能中萌发的生命冲动。它能作为动力核心的原因如下:
1、人的精神是无限的,她蕴含着冲破自身有限性的激情,冲破经验束缚的想象力,冲破艰难险阻的勇气,冲破长期压抑的意志。没有强大精神的推动和源源不断地注入,20世纪初的福特喊不出“人人都买得起汽车”,80年代初的盖茨不会梦想“让所有家庭的所有办公桌上都有一台计算机”,1995年不懂电脑的马云不可能辞职去做互联网……以此类推,没有精神的推动,这个世界可能不会有任何卓越的企业。
2、精神一定会向外辐射,一定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强烈冲动,也就是有所作为的强烈冲动。当我们说一个人“老实”、“高雅”、“随性”时,我们一般不会说这些特性是精神,因为它们往往不会激发人去作为。反之,“奋斗”、“创新”、“冒险”等就是一种精神,伴随它们出现的是强烈的作为冲动。
精神甚至与理性也完全不同。理性并非天生显性,而需要经历思想的训练、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然后转化为一套严密的、体系化的、有明确方向的思维方式。理性必需思考,理性也倾向于追寻确定性,把多变、未知的事物用思维转化为不变、可知的对象。而精神完全不需要思考,而是直接拖着人向着未知冲锋。一言以蔽之,理性干的是“抽丝剥茧”的慢工细活;精神要的是“快刀斩乱麻”的蛮横决绝。
如果说精神是个体的非理性部分,那么企业精神就是企业的非理性部分,是企业最为原初、自然的力量。它使企业中的个体被感染和激发,不假理性思索,自然而然地反应和行动。这种深入骨髓的冲动随时随刻能够显露出来,最为容易被他人直接感知,因此企业精神既是最深层的,又是最显性的部分,可以看成是企业的无形名片。而其显性的特征也使其具有最直接而强大的感召力,激发和吸引具有相同精神的人,甚至感染那些该精神尚处隐性的人。
二、企业精神的特点:高效
在上一节中,我们通过精神和理性的对比,已经看出精神的一个基本特点——高效,这同样是企业最需要的特性之一,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企业精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企业中的场景来展现精神的高效性。
面对未知的机遇和挑战:
理性常见路径:得到信息→搜集资料→分析→假设→设计实验→求证→(验证后)应对
精神常见路径:得到信息→直觉判断(条件反射)→(可以做)应对→根据应对的结果再判断→应对
文化传递:
理性常见路径:学习→字面理解→实践→深化理解→反复以内化
精神常见路径:实践→引领者的精神激发→暂时性感召→不断与引领者共事以内化
可以看出,精神省略了理性所需的思维时间,几乎是直接面向实践、直接影响他人,在初期显得非常高效。而精神的缺点也很明显,缺乏理性探索出的更安全、更确定的道路,精神冲动很可能走偏、碰壁、做无用功。缺乏理性对经验的整理、提炼、总结、固化,文化没法稳固可靠。只靠引领者实践中的影响,首先影响范围不够,只有能接触引领者的人才能被影响;其次也不够清晰可信,一旦精神激发下的实践没有取得收获,劲头过后,很难让大家持续。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在更长远的维度下看,理性会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掌握规律,最终在效率上超越精神。可惜的是,商业环境变化莫测,一旦变化来临,不会给理性太多发挥时间。这个时候,企业如果不能凭精神的冲动迅速决断,很可能随时间推移越来越被动,错失短暂窗口期。
总之,理性和精神必定要搭配使用。理性是日常状态下提升能力的必要因素,整个企业文化中,99%的成分都是理性。一旦非常状态来临,则除了理性的助力外,更关键的是1%的精神撬动企业投身于乱局中,用不断地行动去应对破局。
三、回到企业家原初精神
如果细究企业精神的出处,则必定要从最初创造企业的人们那里探寻,而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创始者,往往在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家的精神特征往往为企业打上深深的烙印。换言之,研究企业精神,必须先回到原点——企业家精神,然后再去分析企业家精神是如何不断向外推广,而形成组织性的企业精神。
企业家们可以回想一下:当初是什么驱动着自己,去踏入商界这个波涛汹涌、角逐激烈的危险区,并在前途不明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继续自己的旅程,一直走到今天?
很多企业家并不愿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创业经历,我甚至怀疑很多企业家也不会多去回想那段最初的时光。一些回忆过这段历史的企业家,对这段日子也总是透着悔意和自嘲:“当初年少无知,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趟了这浑水”。能够真正坦然面对、反思并珍视这段历史的企业家寥寥无几。
也许那段时间是人生路上最窘迫的时间,没有钱也没有地位,想起来面上无光;也许那段时间因为自己的青涩幼稚,撞了很多墙,吃了很多苦,受了不少家里家外的委屈,到现在成了企业家心头痛处,因而不愿意再去面对;也许因为当初的冲动,企业家到现在还背负着债务和抵押,不想去考虑这些烦心事。总之,出于人之常情,很多企业家们屏蔽了这段记忆,但却忘记了这段最初的历史对自己走到今天的巨大作用,那些日子中必然蕴含着推动企业家前进到今日的精神原力。我想,这或许是和商业客观环境、资本运作逻辑相契合,这样才能让这些人选择进入商道,成为企业家。
商界虽然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凡是涉足过或准备涉足这片领域的,都应该知道这方土地并不是安稳闲适的去处。
商界的第一个特征是永恒的变化。社会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引起商界震动,机会与危险永远存在并不断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开放、信息流通加速、新需求和增长点的不断涌现,商界中的变量不断增加,愈发变幻莫测,很难在其中找到一片高枕无忧之地。
商界的第二个特征是残酷的竞争。面对相同的机会,准入门槛对大家是平等的,意味着只要有一定实力,且发现了机会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机会的争夺中,就有了机会的竞争。大量人员涌入同样的领域,而实际的资源并不够满足所有人,就有了资源的竞争。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为其服务的企业,而名额往往有限,这是客户的竞争。有能力的人往往能改变竞争局势,因此多家企业为一位人才挤破门槛,这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存活下去,企业往往要同时面对多种竞争,还不能犯太多的错误。
商界的第三个特征是不确定性带来的赌博。很多时候,企业是先风险,后机会,先付出,后收获。企业为了抓住一些机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和自身增长需要,往往需要先承担风险,投入人力物力,甚至为此不惜背负长期债务。企业家时常资源不足,但也不能随意止步,偶尔孤注一掷,一旦回报跟不上,现金流出现问题,不但企业会一朝分崩离析,企业家也会一夜之间血本无归。
商界的这些多变、残酷、危险的特征,只能在那些充分竞争而缺少保护措施的领域,比如政界、军界中,找到相似点。这也是为何商界精英像任正非、马云、史玉柱,往往会向政界、军界学习从商的道理。这样的领域,从来与一般人向往的安稳、清闲无缘。曾经在相亲的圈子看过择友的倾向:五千元的公务员≥一万元的企业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收入能够满足一般需要,安稳、舒适地过日子,比去挣不一定能到荷包的大钱,要更有性价比。企业员工尚且被认为不够安稳,何况那些还在创业期挣扎的人呢?
商界这些客观状态筛掉了大多数人,能够最终决定去做企业家的勇者,身上必然存在这些冲动:
1、不满足于自己所处的现状,急于改变现有的状态,不论他是在马斯洛五项需求中的哪一项上对现实处境感到不满,他都已经产生了一种打破现状寻求变化的冲动——即使这种变化不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2、对不确定的事物乐观面对积极应对,主要专注于现状改善的可能性,尽管因此承担相当大甚至大得多的恶化风险。如果没有这种对改善的执着,他不可能选择成功率不高、风险却极大的工作——创业。
3、专注于一点上的不断扩张的欲求,即他并不甘于做一个机会主义者,靠冒险拿了一笔钱后见好就收,而是将企业生存和发展作为自己生命最重要的部分。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符合资本不断增值的逻辑,这会驱使他不断地将获取的利润重新投入到企业中,自己的大部分精力也被企业牵引。
4、为了增加未来状况改善的可能性,可以暂时忍耐现状的恶化,做出牺牲。无论是牺牲时间加班加点,还是暂时的让利,都是为了暂时可能模糊但未来清晰可见的图景。
如果没有这些最初的冲动,没有企业家身上这些与生俱来的精神的激发,企业家很难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准备永远是不充分的。如果一个人过于谨慎地在理性权衡阶段犹豫不决,他很可能错过机会而告别企业这条道,即使他是暂时地被别人牵引着创业,他也很容易失去企业的主导权,这无关对错,而在于个人的精神特质是否与商业的客观环境符合。
不需要理性思考,企业家精神和他个人的基本假设就足以构成企业文化的雏形,即企业文化1.0。它已经蕴含了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
动力——企业家精神
判断标准——企业家精神+基本假设
方向——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去
企业文化1.0阶段是企业的创业阶段:企业规模小,员工数量没有超过企业家管理的上限,这时往往依靠其精神就能够支撑企业前行。企业家依靠有限的信息迅速判断哪里有机会,然后靠着精神把自己和有限的资源扔向机会,再用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完成客户需求。在这个几乎一无所有又缺乏经验的阶段,企业家往往得依靠精神支撑,去完成很多实际上到手才发现难如登天的订单,去击败很多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去承担精神冲动和经验不足带来的近乎致命的失败,去感召能跟自己同甘共苦的伙伴。由于对精神的充分使用,创业阶段的企业家能够因很小的回报而产生巨大的动能,也可以在没有良好报酬和工作条件的情况下,靠强大的精神吸引力凝聚一批骨干成员。
但是精神的盲目性也为创业期的企业埋下很多地雷。这时候的企业家往往缺乏对自身的反思,不知道自己企业的定位和能力上限,经常给出轻易的承诺、矛盾的指令,作出轻率的决策。这些精神冲动都会带来惩罚,例如客户的丢失、人才的流失、组织的震荡,但在企业家独木能支的时候,他可能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他还能凭着精神冲动自然而然地做事,也不用去反思自己有哪些根深蒂固的基本假设,因为一切都还能凭自己的努力应付过去。
1.0阶段的企业精神,更多的是企业家精神的不自觉外化,是面对外界的条件反射的积累,以及前两者的不断强化的产物。企业家和员工们朝夕相处,他的精神不断地展示给员工,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持续性的感召,当感召通过反复内化为习惯,员工也就耳濡目染了企业家的一些精神特点。另外,企业家将企业精神运用到实践中,会不断积累到正面的成功经验,反思反面的教训,在应对中逐渐提炼出合适的精神养分。用这些精神养分去服务客户、管理人才更有成效,于是企业家,以至于企业,会无意识地反复激发这些有益的精神养分。通过组织内用进废退式的自然强化,和员工之间的互相强化,一些企业家精神逐渐为员工们所吸纳,逐步变成了企业精神。
当企业发展到企业家已经没法靠自己支撑增业务,也没办法靠企业家精神感召到所有员工的时候,企业家必须开始使用理性梳理自己的精神和基本假设,按照实践的情况对其进行聚焦、取舍,形成更清晰、明确的企业文化,来更好地治理企业、激发员工精神。
一些关键性负面事件,如关键人才的离职,业务的重大挫折,企业家健康恶化,往往会成为企业家理性反思精神的契机。精神的火焰还没熄灭,在遇到重大外部阻力后反噬自身,给企业家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一些企业家甚至在这一阶段产生自我怀疑,用自己的精神反复考验过去深信不疑的基本假设。在这些反思当中,企业家剔除了不适合自身和企业成长的基本假设,聚焦了精神的方向,找到了更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