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遗憾!赵孟頫为何写《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要少写二绝
公元1089年,即宋哲宗元祐四年,命运多舛的苏轼第二次去杭州履职。苏轼到杭州的年份,正值杭州大旱,冬天寒冷异常,百姓生活艰难。苏轼在政治核心圈的失意,并没妨碍他对百姓的民生关切。他急切地寻思着为杭州城的水利做规划,以期永绝天灾。
苏轼有个下属,名曰杨蟠,字公济(约1017-1106年),别号浩然居士,浙江椒江人,职务是通判。他也喜欢舞文弄墨,不时捧上自以为得意之作给苏轼,请求点评。
初春某日,杭州水利工地上传来好消息,修浚西湖挖出的淤泥堆成的大堤形成了,苏轼喜不自禁。杨蟠看领导心情不错,拿出写梅花的诗作求指点,苏轼看了很是喜欢。梅花的高洁傲骨,本来就是苏轼的精神向往。苏轼读着杨蟠的梅花诗,看着庭院里的老梅庄盆景,他想着梅花的品格,想着自己的经历,长吁短叹,思绪万千……
其一
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
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其二
天教桃李作舆台,故遣寒梅第一开。
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青苔。
其三
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
故应剩作诗千首,知是多情得得来。
其四
人去残英满酒尊,不堪细雨湿黄昏。
夜寒那得穿花蝶,知是风流楚客魂。
其五
春入西湖到处花,裙腰芳草抱山斜。
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垆傍酒家。
其六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催。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其七
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
檀心已作龙涎吐,玉颊何劳獭髓医。
其八
湖面初惊片片飞,尊前吹折最繁枝。
何人会得春风意,怕见黄梅雨细时。
其九
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寒梅似与春相避,未解无私造物情。
其十
北客南来岂是家,醉看参月半横斜。
他年欲识吴姬面,秉烛三更对此花。
苏轼于是写了10首七言绝句咏梅诗,以和杨蟠。杨蟠大喜,如获至宝藏于袖囊……
到了元代,元仁宗皇庆二年,也就是公元1313年,在京城任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的赵孟頫,这一年的五月晦日,他闲暇之余读到了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赞不绝口。赵孟頫回想起了自己在杭州十年官江浙儒学提举的经历,竟然没发现梅花肿么美!
他奋笔疾书,把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一口气抄了遍。小编发现赵孟頫抄的是前八绝……
苏轼这最后俩绝也颇有意思:
第九绝:
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寒梅似与春相避,未解无私造物情。
苏轼诗语:漫天飞舞的柳絮啊,你为何只出现在哀伤的清明?寒梅啊你为何像有意避开春风,在这寒冷的冬天绽放?造物主的心思我老苏实在不懂!
小编觉得苏轼这是在说他自己呢!干部要能上能下嘛!
第十绝:
北客南来岂是家,醉看参月半横斜。
他年欲识吴姬面,秉烛三更对此花。
哎呦,苏轼这最后一绝,给小编的感觉就是不能安心工作。北客南来应该也是家嘛,工作需要服从大局才是正理,别意志消沉醉酒仰望星空天马行空。
苏子写此绝肯定是喝高了,竟然想起了吴地美美,吴姬压酒劝“轼”尝,还思量着喝到三更天,秉烛夜醉游,还要人面梅花相映红……
赵孟頫读了最后俩绝,决定不写!什么心思?你猜!
最后,向苏赵致敬,他俩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美和享受;向渤海藏真帖原著致敬,本帖依据渤海藏真帖制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