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是他人生中最艰难岁月的一段忠实记录,是一篇袒露心扉的“自白书”。文中有他陷入绝望时的剧痛,有他对人生本质的大彻大悟,其间的悲哀、自省、悔恨和豁然开朗,打开书,你都能跟着作者一一体会。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走进了这座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的“地坛”,从此便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坛是一座荒芜冷落的园子,却是作者遭受苦难后情感的避风港,他在这里思考着“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我干嘛要写作”。地坛曾经有着“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令人骄傲的“高墙”和让人灼目的玉砌雕阑。而经历四百年风雨后,没了当时的耀眼光彩,却宁静舒畅,如作者所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而地坛里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被落日映得灿烂的每一个坎坷,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的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对一个“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残疾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无疑不是一种激励;地坛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支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些生机而又灵动的文字,记录着这园子荒芜并不衰败,也记录着“我”这枯萎干涸的心渐渐复苏的过程。
在地坛中穿行过的的人们,有相濡以沫的老夫妻,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运气不佳的长跑者,捕鸟的汉子,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在这些鲜活的人物事件中,或喜或悲,或平静或起伏,都留给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在地坛找到了生死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对地坛极尽详细的描写,母亲的部分也是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字里行间透着对母亲的深深地愧疚和怀念。母亲用自己聪慧坚韧的爱关心、理解、宽容着史铁生。母爱是无言的、坚忍的。在遭遇到儿子“长到二十岁时突然截瘫”命运打击的时候,她默默地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每次帮我无言地帮助我上轮椅车,又目送我离开。常因不放心而去园中寻他,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爱是宽容的、善解人意的。她承受着“我”的坏脾气,从不追问“我”一些不宜问的事,也从不阻拦“我”出去,甚至鼓励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大爱承托着儿子走出人生的阴霾。母亲的突然病逝,让作者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爱的守候,并在《合欢树》中说道:“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看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巨痛之后归于沉静,急躁之后趋于平息,然后把一切都看得透亮、澄彻;也能让你对人生、对苦难又增添一份新的理解。
叶璐璐
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