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 VS 苏格拉底(改)

有些人并不思考,但也能当一个正直的人,比如智商很低的阿甘。

当阿甘好呢,还是当苏格拉底好?

乍一看这个问题,脑子里浮现的是阿甘坚毅地奔跑和苏格拉底坦然地饮下毒酒。在我看来,他们个性中最本质的部分是相通的,套用句流行语,“正直的人千篇一律,奸佞的人各有不同”,他们从未忘记为何出发,并且孜孜不倦,未曾停歇。

回到上面的问题,回答有三大类:

  1. 当阿甘好

  2. 当苏格拉底好

  3. 兼有阿甘和苏格拉底好

那么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三种情况。

第一种,当阿甘好。《阿甘正传》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我看了很多遍,第一遍看的时候,没有特殊的感觉,但是他传奇的人生确实让人着迷。后面几遍是为他的执着、对珍妮的感情、对战友的感情以及他的大智若愚感动。

做阿甘好,他没有太多精深的思考能力,类似于我们说的比较大条,一根筋。他的正直,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启蒙于他伟大的母亲。电影开头就提到了他的母亲,为了他的腿,东奔西走,帮他装上了支架,让他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为了他能跟正常孩子上同一所学校,甚至是付出了身体的代价(不知为什么,看电影的时候不觉得,现在却觉得这个母亲很不容易,难受的情感油然而生)。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阿甘明白,他跟正常人是一样的,甚至比正常人更出色。是母亲教会了阿甘正确的世界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阿甘来说,错的就不做,对的就做到底。对珍妮的感情是这样,对巴布的承诺也是这样,舍身救上尉也是这种精神,他打乒乓,他跑步,他办捕虾厂,从未放弃,甚至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母亲没有教过他这个词。

在我看来,阿甘比苏格拉底更特别,阿甘的正直启蒙于他伟大母亲,来源于他生活的特殊年代,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可以称为穷则独善其身的典范。

第二种,当苏格拉底好。其实,我对于苏格拉底不是太了解,但是他在西方应该犹如孔子一般,孔子有个杰出的徒弟叫孟子,他有个学生叫柏拉图。苏格拉底是伟大的,他省察自己的人生,不断追求真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一定很喜欢这个观点)。只是,苏格拉底从未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过分毫,而我们身处于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太容易迷失,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第三种,兼有阿甘和苏格拉底好。这种类型,有无数种组合方式,1. 30%阿甘,70%苏格拉底,2. 70%阿甘,30%苏格拉底……等等。

这在博弈论中有个专门的叫法混合策略。提到这里,博弈论中有个懦夫游戏,两辆车对撞,谁先拐弯谁就是懦夫,都不拐弯就是车毁人亡。诺贝尔奖得主,谢林给出了最佳答案是,把方向盘扔出窗外让对方看到,让对方知道你无法转弯,那对方就一定会拐弯,这就是所谓的“发疯”,但是如果两个人都把方向盘扔出窗外,那就是灾难。这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我开车的时候,借道,让还是不让,这是一个每天都在上演的懦夫游戏,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那么多人陪你一起发疯,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了“勇者”,那小擦小碰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回到阿甘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一定非常喜欢阿甘,而且还觉得阿甘比自己更有智慧。相比较而言,我们这些正常人就是太过聪明,想得太多,变得太快,以为自己赶了潮流、跟上了时势,其实是自乱阵脚,不攻自破。阿甘的行动真真切切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智慧,而苏格拉底的优势在于他不断思考的成果,以及教授世人什么是应有的行为方式。我们需要有苏格拉底不断质疑、省察自己的精神,也同样需要阿甘这种不问为什么的执着实践。

最后,用一句阿甘正传里的话作为结尾,“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next”。 我们需要明白万变不离其宗,唯有以不变应万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