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鼏 | 孝义名人冯济川的传承人

资料提供:冯涛 冯鼏是冯济川的四儿子,字季重。1924年山西大学毕业后先后任临县五区区长,太原县南堰区区长,平鲁县县长,静乐县县长。

季重从政十多年间,一贯以廉政愛民、报效中华为目的、克勤克俭、遵于职守。在平鲁任职期间,其父病重,因政务忙无法省亲,即以尽忠尽孝不能双全而自勉,直至父亲病故行葬时,才連夜赶回家送殡。

季重十分重视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每到一地都把兴办教育作为治理政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鲁县时曾开设了中学,在静乐县又扩大了县中的招生数量。他十分爱惜人才,经常交往当地有才学的知名人士,与之共商改善政务治理事宜,很得民心,从平鲁县离任时,民众送“万人伞"一顶。

季重对国民党摧残进步学生十分反感。红军东渡时,阎锡山实行大搜捕,扰乱了太原大中学校的教学秩序并波及到静乐县中,他忿忿然道:“青年人读书、爱囯,何罪之有!”不久,从太原逃跑出来的学生在静乐县境内遭到追捕,被交给当地政府看守审理。经县政府承审员初审后,认为其中有赤色分子,提出要解回太原处置,季重立即亲自审理。这些学生大多才学出众,有学识,有志气。经查明有孝义县北窑村的雷雨天(谐音)。季重认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于是想方设法说服承审员认定是一般的青年学生,找保就释放了(其中雷雨田确系中共党员,解放后曾在国家地质部任司、局、副部长等职)。不久得知阎政府要追查此事,季重毫不犹豫地即解职归里。

季重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囯心。九一八事变后,他对国民党不抵抗外辱很是气愤。七七事变后,他同好友杨琴溪商议:国难当头,民族垂危,我等岂能视亡因而大顾…他们赞赏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領,赞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表示要以身作则,参加抗日救国行列。此后,季重送13岁的儿子冯法禹参加决死队曹三团,支持16岁的女儿冯涛去考孝义民族革命初级大学,并拿出200块银元作为抗日径费。

1938年秋,季重应邀参加了抗日民主政府担任教育科长。不久,杨亮忱也来到教育科。他们兴敦勃勃地堤出:要在孝义县用抗日救国抵制奴化教育,并拟定了抗日救国教学规划和教学内容。与教育科同仁走村串户,恢复学校正常教学,并编写小字教材和抗日救国宣传资料。

1939年底,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通令各县县长必须参加。傅立民县长因身体不适,要季重代为赴会。到会后,季重得知:阎锡山假称对日发动“冬季攻势",却部署调动两三个军的兵力围攻八路军和决死队。为了赶紧向傅县长通极情况,他偷跑到亲戚家中,要了一头毛驴赶回孝义,哪知顽军己经出动,封锁了交通要道,只好晓宿应行,半个多月才死里逃生回到孝义。因政府早己转移,他从此同抗日民主政府失去了联系。

晋西事变后,日、伪、阎互相勾结,到处搜捕杀害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季重只好躲藏在二贾子煤窑。不久听得好友杨琴溪被日伪挟迫于日伪公署,季重忧心忡忡,不知今后如何度日,如何对付日伪顽之淫威,他整日冥想苦想,终于悟到:日本人为了实现侵华的目的,采取以华治华之策略,居然也提倡尊孔,何不借此传播中华孔孟文化,抵制其奴化宣传呢?于是他协同矦佑承等同仁在孝义县成立道德学社,创办尊德中学,被推举为校长,直至1945年病故。

季重一生刚直不阿,处事周密,敦厚朴实,急公好义,品德纯尚,为了救出爱囯学生宁肯辞去官职;为了通报阎锡山围攻八路军、决死队的情报,不惜生命危险。他爱好书法,能写一笔好篆字。在晚年教学期间,他还写了不少讲义和个人纪实,可惜在战乱中没有保存下来。

附:孝义县道德学社简介

孝义县道德学社成立于民国25年由候右诚、焦延甫等人发起创立。民国二十五年正是抗日战争暴发的前夕,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生死关头,当时黑云压城、长夜难明,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找到一条通往大同世界的光明大道,由当时孝义县的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候右城、张景良、焦延甫、冯季重等人共同发起筹建了:以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为宗旨的一个学术机构──道德学社。学社讲述四书五经,宣扬仁义道德,在阎锡山军阀封建统治和日寇铁蹄蹂躏下的漫漫长夜中,点起了一盏明灯,为处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中的黎民百姓在心灵上找到一片静土乐园。候右诚先生,是出生于一八九二年,享年一百零八岁的高龄老人(1892-1999)。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因此成为中国教育界的模范人物。1936年为抵制日寇奴化教育,他与同道友人创办私立道德学社。日寇投降后,又创立私立尊德学校。一九八一年,九十高龄的侯老壮心不已,联络了十几位退修教师,开办‘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学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