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简玄妙——宋元时期建盏类器物

北宋  定窑黑釉金彩碟牡丹纹碗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达的朝代,此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饮茶之风盛行,几乎达到全国皆嗜的地步,从君主至平民百姓,皆喜喝茶以自娱。从茶文化的发展史来看, 宋代对中国茶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发明了一整套品评、鉴别茶之优劣的方法,这就是所称的斗茶。由于宋代仁宗皇帝好茶,因此带动了当时贵族士大夫的好茶风气,并由此扩展到社会各阶层,使品茶、斗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宋 黑釉兔毫盏 福建省建窑大路后门山窑址出土

宋 黑釉酱彩盏 福建省建窑大路后门山窑址出土

斗茶出现于晚唐,盛行于宋代,在以产贡茶闻名的茶乡建州(今福建建瓯)最为流行。这种活动常常是三五知己相约,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其过程是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沫,这时要比茶汤的颜色, 一般以纯白为上品,青白、灰白、黄白诸色则等而下之。其次要比咬水痕,即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水痕的为负。

南宋 黑釉木叶纹盏 江西省上饶电厂南宋墓出土

有关斗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 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宋人唐庚《斗茶记》:“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当“斗茶” 风靡朝野,上行下效,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平民百姓, 无不热衷而着迷,斗茶很快风靡全国,逐渐形成了一个高雅的茶文化之风,一直延续到元代初期。宋代茶色是白的,黑釉茶盏最宜观茶色和水痕,因而获得极大发展。

南宋 黑釉鹧鸪斑纹碗 江西省吉州窑遗址出土

我国黑釉瓷器的烧造历史十分悠久,东汉晚期黑釉瓷器开始出现,晋唐时有些窑场兼烧黑瓷,黑釉瓷器的烧造在两宋期间达到鼎盛,建窑便是宋代黑釉瓷 的代表。建窑是我国宋代南方著名的瓷窑,它以烧造适应当时社会点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而闻名于世。 蔡襄《茶录》对黑釉盏写到:“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他处出,或薄色 或色紫,皆不及也。”

宋 黑釉兔毫盏 湖南省湘乡棋子桥窑址出土

南宋 黑釉兔毫盏 重庆荣昌窑产品

南宋 黑釉玳瑁盏 重庆涂山窑产品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历史上属于建州,故名建窑。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 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 钵、梅瓶、冥器等,在宋代以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 “建盏”是产于建窑的黑釉瓷器,以碗类占绝大多数, 宋代称“瓯”或“盏”,统称“建盏”。瓯的本意是碗, 盏的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说小碗。

北宋 黑釉兔毫盏 河南省三门峡市政府工地 M67 出土

建盏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但局部因器型不同有差异,分为束口碗、敛口碗、撇口碗、敞口碗等。其中束口碗最具特色,是建窑首创的上乘造型。其造型特点:口沿仰折,深腹,腹上部陡起,下部转为弧形壁向内逐渐收缩成小平底;底足与腹底部交接干净利落,足外墙较竖直,上下宽窄相同,足跟平切或略斜切, 一刀到位不留痕迹;足底微挖浅,表面平整。造型古朴、 厚重。

金 黑釉油滴盏 山西省朔州市政府 M42 出土

“建盏”的奇特之处除了优美古朴的造型以外, 当是变化多端的窑变花纹,最美妙之处在于其釉中变 幻莫测的结晶斑纹,美轮美奂,宛若天成。建盏珍品大致可分为兔毫、鹧鸪斑和窑变三种类型。兔毫盏的黑色釉层中透出有着金属光泽肌理的绵密如兔毫流丝, 通常有“银兔毫”“金兔毫”“紫兔毫”之分。鹧鸪斑也称油滴天目、曜变天目,即在黑色的釉面上有着结晶状的圆点,大小不一, 有的似泛出的点点油滴 , 有的似鹧鸪鸟身上的点点白色斑纹 ,有的似满天繁星 , 或白或褐、或泛着金属光泽。窑变是以釉色变化多端而著称,呈条形或斑状均匀散布,在黑釉底上泛出或黄、或褐红、或蓝色 的结晶斑,色彩绚丽且变化万千。

金 黑釉铁锈斑碗 山西省朔州市西影寺村出土

兔毫盏是建盏中使用量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品种。宋代很多名士都赋诗表达对兔毫盏的喜爱和赞美, 例如蔡襄《茶录》试茶诗 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的诗句;苏东坡《送南屏谦师》:“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杨万里言“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对兔毫盏的溢美之词,不胜枚举,可见当时兔毫盏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 也使建窑黑釉盏声名远播, 一直流传至今。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盏 佳士得拍卖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 , 适宜斗茶的黑釉茶盏 , 受到了上至皇帝 ,下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以及普通黎民百姓的喜爱。宋元时期,可以说是黑釉瓷发展 的极盛时代 ,以建盏为首的黑釉茶盏得以广泛传播, 影响深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