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高涛:【漫渡泾渭桥】(散文)

点击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漫渡泾渭桥
作者:高涛

从泾渭分明到网红新桥,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约半小时步行的路程。庚子夏夜独自漫走一座桥,唯我这样的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里的读书的闲人了。

夏凉散步虽漫散,却也大汗淋漓。所幸走上桥头,刚还似水里浮出的水鸭,满脸的淌汗,在桥面呼呼的凉风中很快消去。迎接我的是桥面中间数十根钢架拉伸的立柱,特别抢眼的粉红色。恰巧霓虹灯亮起,映照下更色彩斑斓炫目。所以,“一桥飞架泾渭两河”的大桥一出世,便被称为“网红桥”。大桥入景且温心,正好为一个孤独的夜行路人祛除心中的孤独。

126根粗桥墩支撑大桥长又宽且稳。倚靠两旁的石栏上,可俯见桥墩下,就是著名的成语诞生地—泾、渭河。白日依依东望的骊山依稀还望得见黛青色的轮廓,远处的河面荡漾着亭亭直立的荷,水鸟们已入了巢栖息,水声潺潺在耳,清香阵阵入鼻,河堤路上直达都市的排排路灯,宛如一条升腾的巨龙,载着我的目光向前、向前。

三十多年前,家乡的泾、渭河上仅有苏联援建的西韩路大桥,且历经多次修复。而今弹指一挥,耳机里音乐从四大天王变成了TFBOYS组合,美妙的音波化成桥下的水波。尤记得当年羞于对同学介绍的家乡穷高陵,如今谁也绝未想到,泾、渭河上早已架设了7座大桥,不仅使高陵撤县设区快速融入,且俨然成为西安主城区。眺望西南处的泾渭三角洲,百楼林立、千窗排比而万家灯火。昔日的不毛之地圆了几代人的梦。30万儿女奋斗创造的美好未来的气势、气派、气概,在今夜皎洁圆月的衬托下,让人不由想起诗句的赞叹:“更喜一轮塔顶月,夜夜清辉照诸天。”站立高陵塔顶在夜空中俯瞰,小高陵穿过幽暗的夜空成长为西安乃至陕西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而高陵的发展神速既有远见的卓识,也有辛劳的记忆。

是啊,我们一路怎样渡过?对这样的疑问,即便见证了千年郡县的泾、渭水,恐怕也答不出什么。人常说,走过的桥比路多,谁不是跌跌撞撞的前行?就像当初建设大桥时,自己沿钢筋交错的工地走上大桥的几次采访。

那时桥还没有通车,最后一次采访是剪彩前夜。桥面全是人,桥旁宽坦处两侧的行人啧啧赞叹,还有一些摊贩。不如今年疫情常态化后总理号召的摆地摊,当时地摊都排得松散,也挂出营业执照,还放着音乐,一幅政通人和的悠闲,让人闻到了日常百姓的市井烟火气,堪比“清明上河图”样的盛景。

伫立桥中央该是赏景拍照的最佳点。几个小姐姐唤我:“帮我们拍个照。”再行桥面宛如梦游,认真赶路的少,多半东张西望,或三五成群,欲行还歇,以年轻人居多。也有拖家带口,透着老人和子孙辈的亲昵。人来人往,各行其是,包括情侣们手牵手相拥相偎。

大桥依靠两岸故土架起,起点是岸、终点是岸。时间如桥下流水永恒逝去。人的起点与终点在哪里?漫漶的走在桥上,回忆时而纠缠,神情恍惚又空白。所有的故事都沿着河流快速流逝,但愿将来能走到任何一个我想到达的地方。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高涛,陕西省、西安市作协会员、高陵区作协副主席。

推 荐 阅 读 

【三秦文学】高涛:【走,逛泾渭分明】(外一首)
【三秦文学】高涛:【一只口罩】(诗歌)

三秦文学团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