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烤馍)
馒头:(全国老字号,传统地方特色糕点文化挖掘,执笔 {挖掘.整理}:中点工匠杜德春。探究中国糕点人文历史溯源精髓)
溯源饕餮:
馒头的“馒”字的演变过程: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手。当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诸葛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一说命名为“蛮头”,蛮人之头之意)。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
宋高承《事物纪原删醴饮食鈠头》:“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宋朝人著:《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卽馒头别名。今俗屑麫发酵,或有馅,或无馅,烝食者谓之馒头。”
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主要的日常主食之一。根据风味、口感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北方硬面馒头是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百姓喜爱的日常主食。依形状不同又有刀切形馒头、机制圆馒头、手揉长形杠子馒头、挺立饱满的高桩馒头等。(2)软性北方馒头在中国中原地带,如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地百姓以此类馒头为日常主食。其形状有手工制作的圆馒头、方馒头和机制圆馒头等。(3)南方软面馒头是中国南方人习惯的馒头类型。多数南方人以大米为日常主食,而以馒头和面条为辅助主食,南方软面馒头颜色较北方馒头白,而且大多带有添加的风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有手揉圆馒头、刀切方馒头、体积非常小的麻将形馒头等品种。
配方制作:
小麦粉25千克、白砂糖3千克、酵面1千克、水约7千克、苏打600克、花生油500克。
1.制发酵面团:将白砂糖、油放入和面机内,加上3千克70℃左右的热水搅和糖、油,再把酵面分成小块和特制粉24千克一起放入(留1千克面粉在操作时作防粘之用)。略搅拌后再逐次加入50~60℃热水4千克,充分搅匀拌透。加水时不可一次注入,一般气温高用水略少一些,气温低则多用一些。水温也要掌握得当,过热破坏了面筋质,发挥力过大使成品失去绵软性;过凉则发酵时间长,发酵力不足,成品欠饱满。把搅拌好的发酵面团取出后略冷却一会,然后保持面团温度在25℃左右(一般采用棉织物保温),发酵10小时左右。经发酵的面团体积膨胀为原体积2倍,面团剖面有气孔并有酸味时即可。
2.搅碱:搅碱之前须把碱用250克水溶解,然后逐次加入发酵面团中并在和面机内充分搅拌。碱液投放量须视面团发酵程度和气温而定。面团发酵好,气温高,碱液投放量适当多一些,面团发酵差,气温低,碱液投放量应适当减少。一般搅碱后面团剖面有均匀圆孔,拍之响声清脆为好。也可用先看小样的办法测定碱液的多少,即将搅碱后的面团取一小块先烤熟看样,视情况再作调整。
3.成型:称70克重面团,在操作台上捺一个光滑面,以右手将其余部分向光滑面内包进,左手同时不停地转动面团,搓成一圆球形面团,待用。
4.蒸制:将成型面球光滑面向上放入笼内,笼内垫布须刷油,防止粘连。上锅蒸制必须用小汽先蒸约5分钟,然后大汽蒸制。蒸汽压力不能低于3千克/厘米2,时间为10分钟。
食品工匠杜德春:dshb2412982661(公众号)
杜德春烘焙技术研发机构:dshb535620713(公众号/微信号)
杜老师:dshb1234(微信号)
杜德春烘焙技术研发机构:dshb912252338(微信号)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dechunhb烘焙技术专家(新浪微博认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