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折家将,威震西北200年

    民间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中,杨令公(杨业)的夫人佘太君,在丈夫与儿子战死沙场后掌管天波府,以百岁高龄挂帅,率领十二寡妇出征。

    佘太君的事迹大都为虚构,但历史上确有其人。

    史学家认为,杨业的妻子是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yǐ]之女,她为人机敏聪慧,曾协助杨业立下战功。

    佘太君,应作折太君,文学作品以讹传讹,创作了一位巾帼英雄。

    她的背后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北宋延续最悠久且唯一长期世袭知州的将门家族——府州折氏

    ▲折太君的娘家府州折家将,忠勇爱国之心不逊色于杨家将 图源/影视剧照

    1

    折家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是一支党项豪族(一说是党项化的鲜卑人)。

    唐末,折氏徙居府州,世代尚武,独霸一方,崛起于今陕西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与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即唐代的麟、府、丰三州,与后来的西夏建立者李氏(拓跋)家族颇有恩怨,跟契丹也是世仇,相爱相杀好多年。

    府州折氏的第一位领袖,是唐末藩镇折宗本。他与当时大多数地方豪强一样,在战乱中捞到了第一桶金,被唐朝任命为都知兵马使,执掌振武军,领绥(今陕西绥德)、麟等州,割据于陕北一带,号太山公。

    从折宗本到儿子折嗣伦,再到孙子折从阮,折氏家族世居府州(今陕西府谷),三代人奠定了世袭藩镇的基础,并在五代十国中长期依附于中原政权,成为西北边境的屏障。

    府州这个地方,是一个蕃汉杂居的西北边地,东濒黄河,北临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诸州,正好位于北宋、辽与西夏的边界,西、北、东三面受敌。府州东面有黄河天堑阻隔,常孤悬于西北,为宋朝阻挡“西北二虏”东进南下的军事要冲。

    ▲五代十国时,折家将崛起于府州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契丹人经常打到府州就打不动了。这里离契丹的地盘虽近,但周围道路崎岖,多为山峡小道,对骑马作战的契丹人极为不利,而折氏能征善战,也不是好惹的。

    折氏传到折从阮这一代,中原的后晋政权把他们给卖了。儿皇帝石敬瑭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这笔买卖把河西之地也算在内。

    契丹想趁机将多年未攻下的府州纳入囊中,强行迁徙河西之民,要求折氏迁往辽东。折从阮不愿向契丹奴颜婢膝,反而据险自守,与契丹人死磕,使府州仍然在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中。

    此后,折氏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并在赵匡胤代周建宋后继而归附宋朝。宋代的折家军一般是从五代十国的折从阮算起,即史书中所说的,“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

    在宋代,同样出自党项族的西夏李氏称帝建国,起兵反宋,建立了一个长达189年的西北政权,而府州折氏却为宋尽忠,成为了大宋西北边境的“守夜人”。

    生存还是毁灭,有不同的选择,他们都被历史铭记。

    2

    折从阮之子折德扆,即杨业的老丈人,率领一家老小归宋后,经常与其儿子入朝觐见。

    当时,折家的地位十分特殊,近乎藩镇。宋太祖对主动投靠的他们予以优待,允诺折家“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意思是,折家从此世代为宋臣,可世袭为知州,掌管一州军政大权,当地的租税也作为折家的收入。

    这其实是一种以夷制夷的战略。西北民风剽悍,天高皇帝远,宋朝利用折氏为“酋帅”统御府州诸蕃,只要折家听话,子孙代代为地方大员,享尽富贵,美滋滋。

    但宋朝也对其进行一定制约,如与其他州一样,在府州设置通判进行监督,并掌握知州的任免权。折家的子孙如果不称职也会被撤换,折家的第五代折继宣就因为有暴力倾向,“虐用威刑”,被朝廷撤换了,改用他弟继闵知州事。

    府州折氏对赵家感恩戴德,甘心成为宋朝的西北长城。

    ▲宋太祖画像

    由于宋初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宋太祖或招抚,或出兵平定南方各政权,后来宋太宗倒是想收复北方的燕云十六州,但被辽军打败,骑着驴车狂奔回营。宋真宗时,宋辽又签订了澶渊之盟。

    因此,宋代折家与辽军的正面冲突反而比五代时少。

    其中一次正面交锋,发生在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辽国大将韩德威(丞相韩德让之弟)率大军犯边,向府州进军。

    当时镇守府州的是折德扆之子、折太君的兄弟折御卿,他与父祖一样,是抵御契丹的一代名将,曾收复西北十五处州县,使契丹闻风丧胆。

    韩德威是个战争狂人,担任西南面招讨使时多次率领辽军向党项族出兵,19年间打了9次,但每次都对折家颇为忌惮。在此前一年的子河汊之战中,韩德威大败于折御卿,辽军被折家军斩首五千,将领阵亡20余人,损失马匹上千。

    这也是宋太宗津津乐道的一战。他自己打仗不太行,听说折御卿大破契丹后乐坏了,要求府州画地图进奏,像极了军情观察室中年资深粉丝。

    这一次,韩德威得知折御卿病重趁机来攻,本想报之前子河汊之仇,可折御卿带病上阵,吓得契丹人不敢轻易前进。

    折御卿的母亲听说儿子带病出征,想秘密派人接他回家养病,折御卿却坚守前线,宁死也不回头。

    折御卿托人带话给母亲,这段话成了他的遗言:“家世受国恩,敌寇未灭,御卿之罪也。今临敌,安可弃士卒自便?死于军中,盖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得两全?”

    我将为国尽忠,请恕我不能为母亲尽孝,这是折御卿的报国之志。因为这番话,折家将为宋代文人所讴歌,也成为忠勇之将的榜样,而这正是折家将的家风。

    此战,韩德威大军不敢贸然进攻而撤走,折御卿却因为耽误了治疗时间,不幸病死于军中,年仅38岁。

    ▲折家将代代为宋镇守边疆 图源/影视剧照

    3

    澶渊之盟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折家军与辽的战事渐渐归于平静。

    西北真正的威胁,是与折家同气连枝的西夏党项人。

    西夏李氏(拓跋氏)与府州折氏的恩怨可以追溯到中唐。

    当时,一部分党项族受吐蕃的压迫而东迁到今陕、蒙、晋交界地带,而其中最强大的两支就是拓跋氏与折氏。唐末乱世,他们各自割据一方,靠给唐朝打工得到一块地盘,招聚州境部族,成为并立的藩镇,一直延续到宋代。

    北宋时,西夏起兵叛宋,折家军却为大宋而战,相同族源的两个家族在宋夏战争中多次交手。

    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后,连续发动了三川口、好水川等战役,大获全胜。这一时期,年方二十的折继闵袭职为府州知州,加入宋军抵御西夏的战争。折继闵是宋代折家将的第五代,也是第七任折氏府州知州,在职期间大小三十余战,战功赫赫。

    在第一次宋夏战争中,宋军兵败如山倒。李元昊在好水川大胜之后,乘胜追击,引兵攻打麟、府、丰三州,围攻麟州长达31日,再转而攻打老冤家折家将镇守的府州。

    折继闵的上司、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这一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康德舆太怂,在麟州围城后坚持闭门不战,畏敌不出。如此消极防守,注定无法退敌。于是,折继闵不顾上司的指示,凭借府州城的地利组织积极防御,与西夏军大战。正是因为折家军的顽强抵抗,李元昊见攻打府州城无望,只好解围而去,没能再下一城。

    府州保卫战后,折继闵在府州一带修筑多个军事堡寨,为之后的宋夏战争打下了根基。

    之后,世代忠于中原王朝的折氏,在宋夏战争中历经折继闵、折继祖、折克柔、折克行、折可大和折可求共3代、6位知州,一直把守着大宋的西北大门,北防辽,西御夏,东抗金,直至北宋灭亡。

    在《宋史》中,除了府州知州以外,折氏的唯一立传者为折从阮的六世孙折可适

    折可适是北宋折家的最后一位名将,活跃于北宋中后期的宋夏边境。他继承了折家将守土保疆的爱国传统,也传承了祖辈的仁义道德。

    有一年,西夏再次犯边,折可适与另一个将领郭成一同出兵阻挡。

    战场上,郭成想把自己的马让给折可适,让他得以突围,折可适却说:“您家中还有双亲,先走吧!我会以死报国!” 郭成带兵离开后,其他部将赶到,才把战马分给折可适。折可适指挥部下分兵鏖战,突出重围,取得大胜。

    战后,郭成向上级汇报,说这场大胜都是折可适的功劳。

    折可适却说:“我与郭成分兵而出,郭将军擒获二虏,我的贡献比不上他。”

    宋军主帅章楶[jié]大为感慨,说:“诸将都在争功,二位竟如此推让。”

    作为将门出身,折可适虽屡立战功、老成稳重,但在崇文抑武的北宋朝廷仍不免受到打压,每次意见不合,出兵不利,折可适总是背锅,被王文振等同僚多次诬告,屡次被贬。他一生守卫边疆,却敌不过朝中文人的只言片语。

    宋代武将的悲剧命运,终将成为此后靖康之变的伏笔之一。

    宋徽宗年间,61岁的折可适病逝于泾原总帅任上,折家将也走向最后的辉煌。

    ▲宋朝重文抑武 图源/影视剧照

    4

    靖康之变中,折家军率部东进勤王,为守护大宋投入了两百年来积攒的全部家底。

    折家将第七代、最后一任府州知州折可求,带兵2万驰援太原。太原之战,宋军连战失利,两名大将阵亡,将领刘光世逃之夭夭,只有折可求坚阵死守,打出血性,没给祖辈丢脸,却也因此耗尽了折家军的最后一丝力气。史书记载,这一战各路西北宋军,“十丧七八分”

    太原之战后,折可求退回府州驻守,其子折彦文率领东进后剩下的数千麟府兵,在汴京防御战中血战到最后一刻。

    西北的府州城在北宋灭亡、外无援兵的困境下,陷入金与西夏的包围,折可求带兵死守西北边境两年,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力尽降金。

    降金十年后,折可求被金人毒杀。

    南宋文人以幸灾乐祸的态度记载了此事,似乎早已忘记他在靖康之变中的抗争。有时候,在文人眼中,一次选择就足以否定一个人的一生。

    ▲府州城困守多年,最后降金 图源/影视剧照

    折可求死后,府州城群龙无首,被西夏军攻占。西夏党项人对常年主持北宋西北防务的折家将恨之入骨,他们闯入折家,将折氏祖坟捣毁,开棺戮尸。

    之后,留在北方的折氏后裔被金人远徙到山东,府州折氏至此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在南方,折可适之子折彦质随宋高宗南渡后,成为坚定的主战派,受命在河南布置防线,一度位居中枢,本有希望恢复折家往日的荣耀。

    但在秦桧独揽大权后,折彦质作为主战派受到陷害。他不畏权贵,痛骂秦桧,被贬到海南岛。

    从折从阮抗辽,到折彦质抗金,折家前后历经8代,父子兄弟前仆后继,镇守在风沙滚滚的陕北一角,出了4任节度使、12任知州,延续近200年,可谓满门忠勇,世代忠良。

    今天为什么要讲折氏?

    这个名将辈出的党项豪族,生在西北,长在西北,也战在西北。宋时,西北边境是宋辽金夏厮杀征战的修罗场,正如欧阳修在《边户》中所写的: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在这个三面为敌的边境重镇,折氏将的祖训却是,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他们从宣誓效忠中原王朝的那一天起,代代为将,坚守边疆,战至最后一城。

    有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一个经济强盛、文化昌盛的宋朝,可那些隐藏在边缘地带负重而行的英雄,才是那个盛世真正的守护者,也是盛世破灭后,勇敢的逆行者。

    ▲岳飞与秦桧:主战派与投降派 图源/影视剧照

    秦桧死后,年迈的折彦质得到平反,从海南岛北归。在渡海时,他写下一诗:“日惊涛远拍天,飞廉几覆逐臣船。归舟陡顿能安稳,便觉君恩更涣然。”(《北归渡海》)

    他再也无法追随祖辈的身影,北上抗金了。

    那时,折家将200年轰轰烈烈的光辉岁月,早已随风消逝。

    参考文献:
    [宋] 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
    [宋]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 三秦出版社,1989
    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薛正昌:《府州折氏家族析论》,西夏研究2016年0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