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不能止步于热闹

周末去美术馆参加公共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一些家庭和艺术爱好者的主要生活方式。美术馆提供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拓展了广大观众的艺术视野和文化包容心,丰富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应该看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也面临不少的问题与挑战。济南美术馆资料图如今,公共教育可以说是最受美术馆重视的核心职能之一。因为它无论对艺术的普及、学术的推广,还是大众的传播、展览的营销等,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的价值和意义正越来越为业内外所认可。正是近年来美术馆提供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拉近和弥合了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拓展了广大观众的艺术视野和文化包容心,丰富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甚至某种程度上,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很多艺术展览开幕式就是闭幕式的窘境。周末去美术馆参加公共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一些家庭和艺术爱好者的主要生活方式。据统计,2018年,上海80余家美术馆全年共计举办活动3338场,其中,馆内活动2356场,馆外活动982场。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为导览、讲座、亲子活动及工作坊等。更令人欣喜的是,正是通过公共教育这样一项职能与渠道,美术馆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延展。一些表演类艺术现已进入美术馆,电影、文学之类的文艺活动也在美术馆实现了跨界的合作,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以往美术馆相对单一的功能定位。另外,美术馆通过与学校、社区、一些公共空间的长期合作,以及公教活动本身体验性与趣味性的增强,以往一直被观众吐槽“看不懂”的当代艺术,现在正在越来越多被人们所接受与理解。原本一些自称为艺术门外汉的观众,现已发展成为艺术的爱好者、美术馆的超级粉丝。实际上,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教育对于其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性,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并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有所体现:“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在该章程中,“教育”已被列为博物馆第一大功能。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一方面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另一方面,哪怕是在一些相对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也面临不少的问题与挑战。首先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同质化现象很是突出。这主要体现在缺乏对观众的深入研究,流于形式与场面的热闹,缺少个性特色与精品项目。比如,尽管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推进和完善,美术馆服务于观众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从以往授课式“听与看”为主,越来越向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方式转变。部分公教活动甚至已走出美术馆,主动来到大众身边,促进了观众艺术感受力的提升和记忆的加深,也增强了美术馆与观众之间的黏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美术馆比较注重教育活动的次数、参与人数、整体关注度等,而比较忽视观众的深度感受,以及体验的质量与实际收获。很多公教活动流于表面,只图场面的热闹而不能深入到参与者的内心,不能真正实现公教活动的初衷与目的。美术馆还普遍缺乏对观众的深入研究。尽管现在很多美术馆普遍都设有留言本、调查反馈表等,让观众表达参观感受和评价,但这些留言真的得到重视和有效利用了吗?答案并不乐观。如果我们能真实通过观众留言了解他们对展览的态度和参观体验,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与改进,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进馆参观。我们还迫切需要对观众人群进行研究和细分,在分类基础上,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进行差异化教育。尽管越来越多的美术馆都在推行公教活动,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外乎导览、讲座、亲子活动。像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的“诗歌来到美术馆”、徐汇艺术馆推出的“美育卡”等这些富有个性特色和长期持续性的公教精品项目,还是为数不多。因此,要积极倡导公共教育的创新性、探索性与实验性,发挥各个美术馆的比较优势,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品牌意识的公共教育项目。此外,独立于展览之外的公教活动数量太少,绝大部分都是配合展览临时策划与设计,没有进入展览的整体策划中。我们知道,配合展览的公教活动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讲是碎片化的,不能根本上改变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对于观众艺术知识的普及和艺术素养的培育,其实需要一个相对系统化、长效性的专题公教项目来支撑。很遗憾,这种独立于展览之外的具有系统性的公教项目,现在还很少看到。眼下美术馆的公教活动基本都是等到展览方案确定之后,再交给公教部门进行配套的策划与设计。这样一来,公教活动就比较被动,时间上也非常仓促,既不利于公教部门进行充分的酝酿与思考,联络与筹备,也不利于公教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而在国际上一些成熟完善的大型美术馆,公教人员会一起参与前期的策展工作,让公教的创意融入展览的整体策划中。专职人员与经费的短缺,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美术馆公共教育水平的提升。尽管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已为各个美术馆所认识和重视,但真正设立公教部门或者说公共教育专员的比例不高,且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既缺少专职的公教人员配备,也缺乏专项的公教活动经费,是目前绝大部分美术馆的现状。由于人手短缺,目前公教人员基本都是疲于应对日常性的工作。既要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落实,也要做好导览员的培训、志愿者的管理等一系列事务。除此之外,公教活动主要是在双休日开展,且工作量大,因此,人员流动性特别大,有些公教部门隔一两年就要换一拨人,不利于公教人员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业务能力的提升,还难以维持长期的公教品牌项目,在馆际合作交流上,也给对接带来困难。由于工作辛苦,且工作时间特定,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些都导致公教人员招工难。总之,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不断地创新与突破,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才能踏上一条自我完善与自我提升之路。(作者: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 傅军)(来源:文汇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