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劲”源自于心平气和|太极拳达人的习武和待人处事之道……
………………接上篇《三》
过去的青岛市是不大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喜欢练太极拳推手的人很多。在公休日休息的时候,这些人经常骑着自行车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的到处跑。
在山上、海边,公园人们晨练的地方,会经常看到一堆一堆的人在相互推手,交流切磋……。那时候推手比较岀名的是市南的何林林老师、沧口区的冯老师……等等。但是,一提起胡老师,这些人都会非常的尊敬和佩服。
由于胡老师的性格喜欢安静和话语不多,对于去找他的人总是客客气气,谦虚的很;有些想和他试试手的人,他也是能拒绝的就尽量拒绝。时间长了,去找他的人也就比较少了。
或许这就是一个人,在某个专业领域里比平常人高出的太多,不期然而然的便有了如同“得道高僧”般的心态,以致于超凡脱俗,达到了无话可说的“达人”境界吧。
晨练时,胡老师总是在安静的练老杨氏太极拳,偶尔也练练老杨氏剑;或者与几个跟他相处多年的“同志”慢悠悠的推推手。(人们都称他为胡老师,他见了谁也称为某某同志)
至于胡老师怎么历害,外面的人自然也都是听说的多;实际看见的少;亲身经历的更少……。
有人或许要问:“胡老师这么厉害,究竟是真是假?他是怎么练的?再者,如果有人从后面抱住他的时候怎么办?他还能把人甩出去吗?”
问得没错。沒见到的人问这样的问题很正常。
至于胡老师怎么样把人甩出去也好;怎么样扔岀去也好,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我自己也是从不相信,到相信进而痴迷推手的。
自打那天早上被胡老师挫败以后,我连续三年,天天早上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去跟胡老师学练推手……。(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会叙述。)
早上四点起床洗漱一下,四点半准时岀发,早上五点十分左右抵达目的地。一开始的时候,我去的早就等着胡老师;一个多月后胡老师就总是等着我了……。在零下十多度的天气里,也是这样子,一晃三年就这样子过去了。
虽然说练习推手,可是因此,我的太极拳套路水平也有了“质”上的飞跃。
也许这就是“知人”与“知己”的功夫同练,因而产生的“知彼知己,阴阳相济”的结果吧。
三年以后,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就不能天天早晨去了。
大约九十年代初期吧,我在晨练的场地,遇见了姜礼希师兄,许久不见了我们都很高兴。
他把我拉到一边,很神秘的告诉我:“嗨,老弟,惨了。我想试试胡老师,结果被他老人家一压,压的我右后背肩胛骨骨裂,歇了一个多月了。”我仔细问了一下情况,不由的笑了,说:“哈哈,我们是同病相怜啊,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看来我们都是自找苦吃。”
姜师兄比我大了几岁,身体粗壮,力气很大。跟着胡老师学练推手比我早的多,有十几年了吧。
一般二百斤左右体重的人,一抱就扛起来了。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人双脚一离地,也就沒啥本事了。姜师兄就是这样想的。
结果,用在胡老师身上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伤了自己。
这使我想起来了另一件事情,也是别人先传出来,后来在胡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的事情……
青岛的“大庙山”公园正门朝北,大门口在黄台路上,进了大门口往前直走,有一条宽阔的石头台阶,一层一层的往上走就会到达“大庙山”的山顶,据说共有一百零八层台阶。
有些年轻人经常在这里打赌,如:骑自行车上去;单腿蹦上去;用手倒立着走上去……
那年还真的出现了这么一个人,用手倒立着走了上去。这人三十多岁,中等身材,身体强壮;他原来是山东省举重队的选手,后来被调到省摔跤队(中国式摔跤)。在比赛中获得过若干奖牌。
他干了几年后因项目取消,退役暂时在家。这个人的力量是没可挑剔的,他能够倒立着用胳膊蹦哒着上108层台阶,足见此人的实力了。
在这里我们也称他为“小孙同志”吧。小孙同志听“大庙山”上练太极拳的人们议论、并对他说:观象山那边有个胡老师,太极拳推手太历害了。你是摔跤的也准没用,在他身上不好使……等等。
这下子激起了小孙同志的好奇心:就慢腾腾的练个太极拳,有啥历害?再历害也不过是个六十岁的老头子……。一定要去会会他!
从那以后,小孙便时不时的跑去观象山找胡老师,好在他家离观象山也不太远。半年多以后,由于胡老师这个人一点架子没有,小孙同志的性格也挺好,一来二去的两人就比较熟了。
用胡老师的话说:“小孙同志这个人挺好相处的,整天嘻嘻哈哈的缠着我,要和我试一试,还保证不会伤着我……”。
一天早上锻练完了以后,大约上午九点多钟,胡老师在回家的路上,又遇上了小孙同志。
小孙一见胡老师,便嘻嘻哈哈的说:“胡老师你今天身体怎么样?挺好吧,你就让我试一试吧。我真的不相信推手能推的神了,我输了你叫我干什么都行。我赢了你放心,我绝对有数,不会伤着你老人家……”
胡老师笑着,用近乎无奈的口吻回答:“嗨,你这个小同志,真能粘乎,这样吧今天我感觉挺好,这附近人少,那就试试吧。可是试试手以后,你就别缠着我了,行吧?你喜欢用什么动作都可以……。”
小孙听了很高兴。说:“胡老师,我就在后面搂着你腰行不行?”胡老听了,仍然笑着回答:“好,那你就搂着我的腰吧。你可的小心点!”。小孙爽快的答应了一声:“好唻。”
找了一块宽敞点的地方,胡老师紧了紧腰带;小孙活动了一下手脚……都准备好了,就等开始……
胡老师自然站立,往身体两侧伸出双臂;小孙站在胡老师的身后,左脚在后、右脚在前、下势半蹲用两手把胡老师的腰部环抱着;他抱着好后,胡老师的双手便自然的收回放下,放在了自已的腹前、小孙的双手上。
小孙说:“胡老师我准备好了,要使动作了。”胡老师回答说:“准备好了,你就使吧。我等着你呢。”“好唻”小孙回答。
胡老师安静的等待;小孙也沒有用力。大约相持十多秒钟后,说时迟 那时快,小孙猛然发力往上一抱、沒抱动;本能变动作就想往后撤步摔。这时就见小孙在胡老师的身后腾空而起,身体甩了岀去,“砰”的一声甩在了墙上,又掉了下来。
可惜,小孙沒有抓住什么。小孙一翻身站了起来,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就是不一样。
胡老师关切的问小孙:“沒有事吧?”小孙尷尬的回答:“没事、沒事。服了服了……胡老师,你太历害了。不用再试了,都是些练家子,一次就明白。”
后来谈起这个事情时,胡老师说:“小孙很有功夫,也有力气。那次我有点累。”
我们都惊讶地问胡老师:“胡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怎么有那么大的力气,说甩就把人甩出去了?……”
胡老师还是和善的笑着说:“这完全是靠意在人先,气力合一产生的内劲所致……。”
“若想产生内劲,唯有“心平气和”,这不是劝人方,而是产生内劲的“心法和窍门”。”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着的就是“心平气和”这句话。为什么习武人都推崇的“内劲”,会源自于一句劝人和气,劝人改变脾气的一句普通的话语呢……。
……………………………待续
关于胡老师为什么学习太极拳?跟着谁学习的,以及怎么用功、练功…… ……我会逐一写成文章叙述,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