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元青花研究所藏品赏析以及仿品辨伪
01、元青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
(元青花研究所藏品)
02、元青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局部
0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局部
0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底足
04、元青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底足特写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
大盘呈菱口,盘内壁绘三层纹饰,依次是海涛纹、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纹饰之间均以两道弦纹隔开,盘外壁绘缠枝莲纹一周。底足不施釉、粘有窑砂,胎体杂质较多。釉面白种泛青,胎体较为厚重,为当时大件青花器物的典型工艺特征。
盘心处四朵缠枝牡丹分别从俯视、仰视、侧视几个角度描绘,大花大叶、花瓣边缘均绘有一圈锯齿状弧线,花枝将花头环绕其中构图繁而不乱,花叶如鸭掌,叶头尖利。莲纹花瓣一侧有留白,瓣叶出尖,与牡丹纹一样均是元代的典型绘法。盘沿处一圈海涛纹,是元代独有的一种纹饰,它最外一圈以重笔勾勒、内圈以圈圈细线细细描绘,常作为大盘、大罐、大碗等大件器物的辨识出现。
这件大盘的画法也十分典型,是元代较为常见的大笔拓涂法。因为当时瓷上彩绘方兴未艾同时采用的是极易晕散的进口苏麻离青料,在青花绘画上均是采用的此种绘法。因此我们现在看到采用进口青料的青花器多是没有浓淡深浅变化的,色调也较为单一。同时,图02、03局部特写,我们可以看到过渡自然的青料缩聚和铁锈斑现象,值得认真品鉴识记。
05、元青花蓝底白花麒麟花卉纹菱口盘
(元青花研究所藏)
06、元青花蓝底白花麒麟花卉纹菱口盘麒麟纹特写
07、元青花蓝底白花麒麟花卉纹菱口盘底足
07、元青花蓝底白花麒麟花卉纹菱口盘底足特写
元青花蓝底白花麒麟花卉纹菱口盘:
盘呈菱口型,内从外至内依次绘波涛纹、缠枝牡丹纹、莲花麒麟纹、杂宝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盘心杂宝纹分别是法螺、银锭、火珠、葫芦,这类杂宝纹饰流行于元代,多做为辅助纹饰存在,与当时盛行的佛教文化有关。盘心处四只麒麟穿梭于莲纹之间,全身布满鳞片,脚掌如蹄,四肢纤细却结实有力,作奔走状,动感十足;头有双角,杏眼如鹿,下鄂处鬃毛飞扬,尾如马尾,是元代大件器物上常见的绘画题材,常与凤纹固定搭配成“飞凤麒麟纹”。缠枝牡丹纹以白花描绘,更显立体,仍旧是元代大花大叶、瓣叶有锯齿状轮廓的画法,与口沿处错落相交的海涛均是元代典型的线描绘法,非常具有时代特征。
大盘总体以蓝底白花工艺装饰,这种工艺最早出现于元代,一般是先以青花勾线,再以青料填涂底色,露白花,较白底青花器物工艺更为复杂。盘底露胎不施釉,粘有黑色颗粒状窑沙,有部分火石红析出,深浅过渡自然,有老化痕迹。釉面泛青带灰,有元代胎釉典型特征。
部分仿器辨伪:
08、新仿鬼谷子下山元青花
09、新仿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局部图
破绽一:青料
这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菱口大盘是仿2005年伦敦佳士得2.3亿拍出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的一件仿器。它无论是在造型和纹饰上都与元代器物特征完全相同,就连盘内壁的蓝底白花牡丹、盘沿的波涛纹都是典型的元代画法,也算用心了。Sue认为最大的破绽是在青料之上,我们仔细看一下盘中央的主题纹饰,青料色泽虽深沉浓重,却是重笔涂抹而成,无自然过渡的黑点、结晶斑,也无进口青料的发色特点,尤其是在人物衣纹、山石花叶的点染上甚为明显。虽说由于国产青料常与进口青料混比使用,每件元青花器物之上并非都有铁锈斑,但如此呆板的发色,在真正的元青花器物之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10、新仿器底足火石红
破绽二:火石红
火石红是胎釉析出的铁元素在空气中氧化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一般出现在釉滴边缘、胎釉结合处和缩釉处等地方。这种现象一直从元代持续到乾隆年间,直至民国年间带有火石红的器物基本绝迹。图10的火石红是典型的厚涂料,真正的火石红是与胎釉紧密结合的,有的甚至因为年代久远而微透入胎中有浸润感,这件器物底足上的火石红不仅漂浮于胎底之上,且无明显的浓淡过渡,仿如一把大刷子一笔带过而成,看着十分扎眼。
11.新仿元青花龙凤纹四系扁瓶
破绽三:纹饰绘画
元青花辨伪颇为重要的一面就是纹饰绘画。这件新仿的四系扁瓶对元代龙凤纹、扁菊纹等典型纹饰其实描摹的非常到位,但众多仿品的一个通病就是形似而非神似,特别是在细节部位的处理缺乏功力,要么显得随意敷衍,要么就有些刻意过头。以这件器物为例,龙纹虽形态凶猛,但五官模糊不清,与真品相去甚远;龙脊处一条黑线、似要仿苏料深蓝泛紫,略有晕散的发色效果,但只是重笔涂抹的效果。要知道重笔点染模仿仿进口苏料发色效果的器物是在明代永乐之后才开始出现的。
最后,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各位瓷友识记,元青花器物并不存在老仿器,它在元代时做为出口器物存在,国内留存的数量并不多,也鲜有文献记载,因此在明清时期隐迹于历史之中。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一位英国学者发现并论证。因此,元青花器物并没有老仿器物一说,最早的仿器据说也是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HuaCiShuo
微信号|Mssue-Missyan
头条新闻|话瓷说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