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NO1:四棵白杨 NO2:里尔克的公园
四棵白杨
上午的这个漫不经心
偶尔向外看:
两根电线,一根黑色,一根白色
剩下的空白
我遇见四棵白杨
四棵不孤独却阴沉的白杨
和昏昏的天空一样
这个房间发出回声
四棵白杨就在外面
一动不动,静静呼喊
所有的事就这么简单
遇见你,恍惚的楼群突然下沉
有了更快的时间:
四棵白杨,稀疏的叶子
干瘪的枝条,并成一排
有风就要舞蹈,有火就要在春天燃烧!
里尔克的公园
他和她拥抱,更像拥挤
这里有上下的猴子
因为没有豹子的追赶
可是我为什么要喜欢那个花花的家伙
我为何在笼子里转悠,羊肉泡馍啊
我流下悔恨的泪水
少了大蒜不行,看那一小盘香菜,多么绿!
她和他坐在长椅上,不到一个世纪
这里有很多动物,在脚下爬行
其实它们不过是昆虫,碾死它!
你却怕的要死,这些豹子,里尔克的豹子
今天我和谁散步,提着塑料袋子
他们在白色恐怖里互相拥挤,哪里有半分暖意
嘿嘿,老混子,闭嘴吧
今天刮起了大风
昨天下起了大雨
前天他跳出隔离区
我知道你说的豹子在公园里哭泣究竟是什么意思!
注解
《里尔克的公园》中说的里尔克,是我多年以前喜欢的一位著名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
里尔克早期代表作为《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1898)等;成熟期的代表作有《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及《杜伊诺哀歌》(1922)等。此外,里尔克还有日记体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
1875年,里尔克生于一个铁路职员家庭。高中毕业后,在布拉格大学等校学习哲学、文学史和艺术史,此后曾在慕尼黑和柏林从事写作。在文坛崭露头角后,里尔克在国内、国外不停地游历。1915年一战期间被征入伍,服役于维也纳战事档案馆。1919年迁居瑞士,直到逝世。
文中提到的豹的意象,也是和这位伟大的诗人里尔克的一首诗《豹》有关。
高中时,读袁可嘉翻译的《现代派文学作品选》,里面就有这首诗。一下就喜欢了。
没什么理由,就像莫名地喜欢伟大的奥登。
之后,这首诗就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想起它在苍穹下,在笼中的踱步。
被剥夺自由之后的世纪眩晕。
最近,宁夏六盘山发现豹的踪迹,就突然想起自己多年以前向里尔克致敬的这首《里尔克的公园》。
也想起当下。
里尔克的《豹》诗原文如下:
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这是诗人里尔克1903年的早期作品,表现出与他后期作品不同的风格,基本上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客观的忠实描写”现实生活。
《豹》这首诗通过对关在巴黎动物园的豹子的拟人化的描绘,表现诗人苦闷、彷徨和寻求自由而无出路的真实心情。
诗人奥古斯特·施塔尔评价说:“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
评论家埃德加·奈斯认为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全诗圈出了豹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的想象。”
翻译家袁可嘉分析这首诗歌说:“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