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冲破“女孩偏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40岁,结完婚,做了几十年社会人,再参加高考是什么感受?

一般人可能无法想象,但汤晓艳知道。

今年43岁的她是西安工程大学美术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

在采访中,她还说会继续考研究生。读书对她而言是一种状态,并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文凭。

终于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开心的汤晓艳

这态度真的挺励志的,可同时也挺耐人寻味。因为她之所以40岁还参加高考,是因为年轻的时候,父亲曾亲手三次撕碎了她的录取通知书,让她无缘大学。

在她得知真相的那一刻,这事便成了她内心的一个结,以至于常年做梦梦见自己在参加高考。

后来,在丈夫的鼓励下,她才终于鼓足勇气重新参加高考。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备考的时候,她常常早上6点就起床,刻苦练习到晚上12点。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40岁那年考上了大学。

在大学校园里的汤晓艳

她的采访在网上掀起了热烈讨论,几千人跟帖讲述了各种各样类似的经历。不得不承认“在20年前,这种情况真的很普遍,很多女孩甚至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

那些父母,几乎都和汤晓艳的爸爸一样,从骨子里认为“女孩子读大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还不如早早嫁人、挣钱。”

他们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觉得女人的价值就是嫁人生子。

因为这种偏见,有太多6070,甚至8090后的女人被生生地折断了自由飞翔的翅膀。

汤晓艳的录取通知书被撕掉三次的原因竟然是

 原生家庭对女孩的束缚知多少?

在我们老家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有一个比我大10多岁的姑姑,从小天资聪颖,又很爱读书,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

如果一直读下去,以她的聪明劲和韧性,考重点大学一点问题都没有。

然而,她妈妈却觉得女孩子读到初中就行了,再继续读下去就是浪费时间和学费。

为了读书,她给自己的亲妈下跪,苦苦哀求,但是无济于事。

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妥协。

为这事,她记恨了她妈十几年,直到最近关系才有所缓解。

到了我这一代,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我很多小学女同学,都是初中一读完就出去打工了,而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结婚生子了。

男孩子这种情况就比较少见,哪怕成绩实在不行,花钱也会让他们多读点书或让他们学点技术。

差别这么大,就一个原因:他们觉得男人是要养家糊口的,必须要有本事,女孩子能识文断字就行了,不指望有多大出息。

甚至,她们的妈妈还笑话我妈“让你家女儿读那么多书做什么,到时候不还是围着灶台孩子转。”

汤晓艳想要读大学,父亲认为在浪费钱

是他们不重视教育吗?有一部分这个原因,但更多是他们觉得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说白了,女孩子没书读,是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一个缩影。

张桂梅老师创办的女子高中就是最好的证明,哪怕是现在,在很多农村,女孩子依然没有书读。而且,即便是读完了书,父母对她的期待依然是相夫教子。

这种“偏见”深植于许多女人内心。有些人逐渐妥协了,放弃了自我抗争,而有些人则像汤晓艳一样一直困在过去,走不出来。

伤害有多深,我想每一个深受其害的女人应该都有许多话要说吧?

 “女孩偏见”无处不在

现在,女性逐步在觉醒,但是稍微往深处觉察就会发现,“女孩偏见”对女人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

在职场,相对于男性,女性普遍更害怕成功、不敢追求事业。

有野心或有欲望的女人,往往被认为是不可爱的。

比如辛芷蕾,就因为长了一张有野心的脸,被很多人喷。

拼命三郎蓝盈盈也有同样的困扰,参加《浪姐》的时候,因为太过拼命,被人吐槽情商低,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似乎,女人追求事业的成功就是原罪。更重要的是,很多女人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在婚姻里,很多女人习惯性讨好丈夫、发生冲突时,不敢坚持自我,而是害怕得隐忍退让。

可是在传统话语体系里,这却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表现。若一个女人胆敢直接刚,就会被叫做“母老虎”“母夜叉”。

《人民的名义》里高书记被抓,吴老师对梁璐说:

女性更容易被物化。

这个社会给女孩贴了各种各样“要怎样”“不要怎样”的标签,一会儿A4腰,一会儿漫画腿,一会儿要入得厅堂,进得了厨房,一会儿强势女人祸害多。

总之,怎么做都不够。

同时,在这些信息的轰炸下,女人自我物化也比较严重。

很多年轻女孩子用身体换资源。

甚至读了重点大学出来后,依然是这种思想。之前爆出的“绿地事件”不就是这样么?

不过20出头的女孩,长相身材都绝佳,却因为几万块钱的礼物委身40多岁的上司,最后被男友锤得全网皆知,工作没了,生活也因此一团糟。

这些现象,都是“女孩偏见”的表现。

“女孩偏见”的形成有社会的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在原生家庭,尤其是重男轻女观念。

重男轻女观念,不只是体现在对男孩子好,对女孩子不好,也包括不能够将女孩子看作和男孩子同样值得拥有成功、丰盈人生的人。

因为一直被轻视,这些女孩长大后就会本能地觉得自己不行、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不配被尊重、不能够像男人一样活出自我。

容貌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看,

砸100万将自己整成“芭比娃娃”的女孩

如何冲破“女孩偏见”?

汤晓艳真的很勇敢,而她的丈夫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男人。

客观地说,很少有人到了40岁还有勇气参加高考,同样的很少有男人会支持自己的妻子去追逐这样一个看似很缥缈的梦想。

无疑,好的亲密关系给了汤晓艳走出原生家庭梦魇的力量和机会。

遗憾的是,这样的机缘可遇而不可求,然而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自我支持,而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成长,往往更彻底。

那么,可以怎么做呢?

识别内化了的“偏见”

当你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像男人那样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利益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是因为我是女人吗?”

看一看,生而为女人,让你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不够好、不如男人的?

当然,男女有很多先天性的差别,各有优劣,客观存在的事实,没有必要去较真,比如男性的确比更多女人力气大、女性相对来说普遍更加温柔细心。

杨澜在女性发展论坛上说:爱分享是女性最大的优势

然而,更多时候,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集体潜意识“养成的”,而且很多都源于小时候被养育的经历。

尤其是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的女人,长大后会下意识里将自己放在比男性更低的位置上。这一点,是需要觉察的。

与“偏见”对话

当意识到“女性”身份束缚住了自己的时候,试着发现这种观念背后的潜台词。

比如,针对最根本的“自我价值感低”的问题。

我觉得自己足够好、值得被爱、应该被尊重吗?

如果不,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觉得的呢?

最开始,是谁让我有了这种念头呢?(人生而是很在乎自己感受的,比如婴儿,饿了难受了,用尽各种方式表达是一种本能。然而随着人渐渐长大,慢慢地学会了克制,隐忍,对自己的感受视而不见)

他凭什么那么说?他比我到底哪里优越呢?

最好是可以假想有那么一个“贬低”你的人在你面前,痛痛快快地跟他好好“吵”一架,将自己内心的憋屈和愤怒全部喊出来。

带着觉察,练习自我赋能

很多时候,我们即便懂得了,如果不在生活中刻意练习,那种觉察就只能停留在意识层面,行为并不会真正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懂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只是懂得,却不践行,改变就无法显化。

可以试着和几个朋友一起探讨这个话题,从彼此的支持中找到行动的方向和力量。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还出来摆摊?奶奶不紧不慢回了一句:“年纪大不可以吗?”

如果没有,就拿出一张纸,将需要改变的行为一一写下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定期进行复盘。刻意练习一段时间后,新的更有价值感的观念就会在内心发芽生根。

对汤晓艳而言,继续读书是对抗父亲“不让读书”梦魇的方式,也许这种坚持在有些人看来大可不必,但谁又能说这样不行呢?

打破偏见的意义不正在于让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而活吗?

你找到的方式是什么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