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脉法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一、如何理解“终”和“始”?《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所谓“始”,即开始,“终”,即终末;“近”,即现在;“远”,即将来。《内经》特别重视和强调此等知近达远、识始晓终的理论。《素问·气交变大论》等更有“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等论述。只有通盘考虑、全局把握、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博古通今的治学、治医方法,才是“大圣之业”,堪为上工的“善诊者”,方能“宣明大道”。
二、人迎脉口双诊古脉法诊病原理。
前文提到“天道左旋,地道右转”不易之规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而生的,而身体的阴阳二气之运动升降出入皆效法天地四时阴阳二气之运动。而人的天道就是六腑,地道就是五脏,通过十二经络,奇经八脉沟通天地;“头为诸阳之会”“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于面”,故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以侯六腑天气;“肺朝百脉”,“脉会太渊”,故手太阴肺经之脉口,以侯五脏之气。经气无形无象,犹如空中的流动的风,流动的风能够吹起海浪,摇动树枝,通过浪花的高低强盛和树枝摇动的幅度,可以感知风的能量高低。以此类比,人体气血好比“风”,人迎寸口脉象“浮沉迟数、缓急大小、滑涩”如“吹起的海浪”“摇动的树枝”,通过人迎脉口上下对比,就可以明白“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不仅侯气血盛衰,更要根据祝华英道长胎吸状态下发现的与《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正循环运行不同的,左右、上下、阴阳正负循环理论侯明白五脏六腑气血升降情况。
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揭秘与应用》十二经脉左右,上下,阴阳正负循环运行理论和人迎脉口双诊古脉法传承人祝玄冲道长认为“人迎脉口侯的是脉管里面阴阳气血的波动盛衰,当血脉里面气血充盛的时候,我们诊察的脉体搏动就是盛大有力的,比如夏季的洪脉或者实脉,又或者多气少血的大脉;如果我们身体里的气血不足,阳气亏虚的时候,脉搏往往是沉小细弱,甚者会出现脉口寸部无脉。···侯的是血脉里面气血流动的时候,气血对脉管造成的大小缓急滑涩、浮沉迟数弦结等脉象波动特征。侯的是人迎与脉口的经气能量波动,而不是血管的粗细;而血管动态中的粗细是里面的经气运行、气血盛衰决定的,所以才能通过人迎侯六腑的气血盛衰、六阳经的升降;而在脉口侯五脏的气血盛衰,五脏六阴经的升降。 ”
三、人迎脉口双诊侯脉法。
寸口脉法:以两手的桡骨茎突处定为关脉,管前为寸脉,关后为尺脉。左右同时切脉,进行对比。不仅要后五脏气血盛衰,还要侯气血正负循环,升降情况。
人迎脉法:在前颈喉结处最高处(从此处向两旁后退至人迎动脉搏动处诊之)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侯六腑气血盛衰和正负循环,升降情况。
四、人迎脉口双诊古法临床意义。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持人迎脉口就可以明白“气血阴阳有余不足”,就可以判断是“平人”还是“不平之人”。“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而脉不应四时“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则为病。不仅如此,还要论色、脉相应、相生、相克。如厥阴肝脉有疾与病,面露“青色”,脉“弦”,为脉色相应;如面“青”,脉“毛”,为脉色相克,主凶;如面“青”,脉“沉”或“洪、钩”,为相生之脉,主吉。祝华英道长将28脉简化为“缓、急、大、小、滑、涩”六种脉象,以诊断人体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盛衰。《灵枢.邪气藏腑病形》“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天人相应”,“日月相参”,五脏应地,六腑应天,唯有人迎脉口双诊古法,最能通过了解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左右,上下,阴阳正负循环,指导处方用药,针灸推拿。今之所谓经验处方,经验用血,经验按摩,在人迎脉口双诊侯脉之前,只能“仅供参考”。
中医亦讲究“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人迎脉口双诊古脉法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