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转型产业互联网企业的痛点

“未来没有互联网企业,因为未来所有企业都必须是互联网企业。”

在传统企业迫切需要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时代,无数传统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都经历了阵痛,笔者恰恰经历了数次传统企业转型的全过程。

那么今天,我就来细数一下传统企业转型产业互联网企业时趟过的坑。

1 经营主线不清晰

对于很多企业的经营者,我们在开展咨询顾问工作之初都会问一个问题:您希望让企业发展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这是一个宏观的问题,大部分企业经营者都会跟你说一些企业发展方向,可以做哪些事情等等。但却忽略了企业的经营主线,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看到了很多企业刚转型时候,给自己规划了若干的经营业务线。例如,我之前的工作经历里就有公司在初期就规划港口、农业、物流、电商、智慧城市、产业园区等多个项目,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因为每条业务线在行业内都是难度和量级突破天际的巨型项目。很多项目也都是跨行业的,而且在商业模式并没有创新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关系与背景做项目,就像无根之水,极难做出成绩。

其实作为一个传统企业,走到转型产业互联网企业的这一步,面对互联网上面广阔的商机,认为很多以前没接触的业务范围或者实现不了的效果,现在都可以做了。这时候就需要非常清楚地分析商业模式,找出业务主线,贯彻执行下去。

有时候成功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对欲望的克制。传统企业管理者需要专注于自己的业务领域,找出自己最擅长的东西,符合自己企业基因的商业模式,并坚持执行下去。产业互联网转型最忌贪多和不断变化目标。

2 外行领导内行

在传统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明显的。大部分传统企业人际关系会比较复杂,大部分传统企业走的路线还是资源型高管。对于要做创新和改变的事情,人才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我们还是比较痛心的看到,大部分传统企业来做产业互联网这件事的人,都是传统企业内的相关领导,或者有行业经验、人脉、关系的传统企业老人。

经验其实在产业互联网行业中也是一把双刃剑,经验能帮我们跳过一些坑,但是同时也会让我们忽略掉一些机会。外行指导内行的事至今依旧存在,管理混乱导致项目反复重来、一拖再拖。外行充当面试官,考核专业应聘者,拉帮结派导致内耗不断,斩不断理还乱的闹剧不断上演,劣币凭借层级势能加速良币退场,一个只剩老白兔的企业注定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内耗。

互联网行业从来都对人才的要求极高,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内一流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争夺。这个年代的互联网行业,更需要的是持续学习、持续提高、既能结合行业经验、又能不断创新的增长型员工。

3 纸上谈兵

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行业里出现了很多新鲜名词。类似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高大上的领域名词,也成为了即使不懂也要吹嘘、即便不需要也要写进规划里的人的装饰品。

我们所做的产业互联网,最终还是要为传统产业服务的,真正要为传统产业链各方解决问题的。但是我看到过太多的规划仅仅存在方案层面,行业里面甚至出现了,花重金找国际大牌咨询团队为自己的方案冠名的怪象。公司的主要产出是五花八门的PPT,那些被称之为解决方案的文档里,除了华丽概念与各种图片,鲜有可执行可落地的规划。

在面对政策批文咬文嚼字的工作中,在吹捧领导的会议里,最后没有可落地的产出,结果用户不买账,风险不断暴雷,一切的激扬文字都是自圆其说,所有的指点江山都只会是夸夸其谈。

4 唯权主义

中国式的关系贯穿了整个社会,传统企业是这种问题的重灾区。但是产业互联网团队的管理是扁平化、开放与自由的。

我们做的是个创新事物,我们在以前的经验中,看到了太多只按上级和老板的意愿去做需求、写方案的事情,一个需求评审会只要老板一说话,基本底下员工就没有个人意见了,项目从立项到方案到研发,都没了解过市场,更没接触过用户。

于是就有了,做着做着自己便察觉到产品没有价值,不断挖掘竞品才发现项目毫无亮点,接触市场专业人士就被推翻所有设想的尴尬场景。

总结

其实,传统企业转型产业互联网企业真的是比较困难的,行业内大部分成功案例,更多是互联网企业去改造传统企业。

我们有时候需要换一种思路——不破不立。想完成业务的转型升级,就需要新的思路、新的管理。最怕的就是浪费了时间和成本,最后还一无所获,白白消耗了企业的既有资源。

END

商业和技术问题咨询请联系慕蓉老师

微信 ID:murong05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