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格桑花-草原母亲雕像落成
2020年第699期总第1054期
公众号政委 之 洲
公众号主编笔尖芭蕾
张明博,笔名剑晓,从事28年报纸编辑工作,曾任文艺副刊编辑、记者、摄影记者、周末刊编辑部主任,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级报刊并多次获奖。现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会员;满洲里市文联会员;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扎赉诺尔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草原上的格桑花
报告文学
作者:张明博
连载18
他们这次寻亲的第一站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在这里他们参加了“草原母亲”雕塑落成仪式。41位来自内蒙古的“国家孩子”身着民族盛装,同乌兰夫同志的女儿,已88岁高龄的云曙碧女士一起参加了活动。
“草原母亲”雕像非常简洁:一位慈祥的母亲牵着女儿,充满期待地望向远方。在雕像揭开面纱的那一刻,孤儿代表们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虽然50年之后,找到亲生父母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但孤儿们表示:“南下寻亲能找到父母最好,但更大的意义在于回出生的土地上看看。找过了,也就没有遗憾了。无论身在江南还是塞北,我们都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我们是‘国家孩子’,祖国的每一块土地都是我们的故乡。”
天高地阔,说的不仅仅是草原的风景,更是草原人的胸怀。这片草原,宽广得足以驰骋3000孤儿的人生梦想,也驰骋着他们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长在草原,心系祖国,他们是“国家孩子”,祖国和草原养育了他们,他们也必将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给祖国更多的惊喜。铭记草原恩情,常思如何回报。是他们的美好愿望。
在江苏省无锡市,尹大哥他们找到了当年的福利院。当年他们中的很多孩子就是从这里去内蒙古草原的,他们终于弄清楚了自己的来处。无锡市福利院档案室里,尹大哥发现了一沓婴幼儿收容、领养登记簿。稻草沤烂后土法制作的宣纸,已经发黄发脆,纸头都烂了,已经几十年无人问津。幸运的是,他找到了当年送往满洲里婴幼儿的集体领养登记簿。
50年前的登记簿被小心翼翼的翻开,这些册子一下子抹去了50年的时光,将那些往事直接杵到了尹大哥眼前。
登记显示:仅1960年一年,无锡福利院就向北方送出了两千多孩子。
福利院当年负责弃儿工作的专员余浩告诉尹大哥:这些孩子大多一岁上下,被遗弃在寺庙、汽车站、火车站、轮船码头。当年被遗弃的孩子太多,福利院床位不够,只好借了国营工厂的厂房作为育婴室,工人则成了临时护理工。每攒到七八十个孩子,他们就包上一个车厢,送往北方。刚开始时,收养这些弃儿有严格的程序,民政部门挑选的都是身份清白、收入稳定的好家庭,孩子送出后都有回执。但随着弃儿的大量涌入,管理逐渐松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