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备课
傅开国
备课。是一个老生常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阅读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太多的不尽如人意:或目标不明.失准:或遍地开花,过繁;或策略失当,微效……原因固然很多.但备课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故就“阅读教学备课”的话题,从“走进文本”、“处理教材”、“精选策略”几个方面,谈谈体验。
潜心文本: “三读”。做作者、编者的知音
不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阅读教学中的诸多偏差与失误都缘于此。在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强调开放,强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课本必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文本仍为教学之本。走进文本,潜心会文,与作者、编者心心相印.是备课的基础性工作与首要任务。
“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第二,第二、三、四学段之首.足见其重要。“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阅读教学过程,是“调距”与“还原”的过程。学生与课文内容总存在一定距离,必须引导学生逐步缩小直至没有距离.效果才会好,称之“调距”;在此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所写的人、叙的事、绘的景、状的物,通过文字、语言再现,可歌处激情似火.可泣时肝肠欲裂.谓之“还原”。“调距”与“还原”.唯一的办法,读书。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要反复诵读,读得准确无误,读得琅琅上口,读懂文章内容,加上体验、感悟,潜心会文,读出情感.形成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认识。仅此,潜心文本“三读”中的“读懂”.只做到了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作者.达到了与作者心灵相通:明白了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进而还应与编者心灵对话:为什么选编这篇课文.在单元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在落实学段目标乃至《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培育的语文素养应担负的任务。如今教参众多,网络畅达,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如只是草草拿来,抄写备查.不潜心读文,实是舍本逐末。所以建议.钻研教材,首先要抛开这些教辅材料,自读自悟.有了真切感悟.再借助资料,增删修补,取其精华.吸收创新。
处理教材: “三定”,为高效学习导航
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处理教材,必须做到“三定”.
一日“定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弊端。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
二日“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性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科学定点.是防止教学面面俱到、把课文教“肿”.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三日“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精选策略: “常”中求“变”.创新演绎精彩
“常”,常式,基本模式;“变”,常式的变式.模式的活化,继承中的创新。“常”中求“变”.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高效教学的“心理场”;“常”中求“变”的前提.遵循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比如。阅读教学应遵循“双向心理过程”,即理解须经历“语言----思想----语言”两个来回;阅读教学中的识字应随文.应在文中晓义;第二、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初读整体把握课文----精读重点段落语句----拓展深化综合提高”或“自读自悟:读通、读懂----交流点拨:深化、提高----读背说写:积累、运用”……在遵循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活化.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中就会因创新而演绎精彩。
课程改革强调变革学习方式。实践证明.改变知识呈现方式、能力训练的角度与切入点.变革学习方式就容易实现。深圳后海小学赵志祥老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在变换角度.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全心投入.体现大语文教学思想扎实语文素养培育等方面.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1.理解内容教学片段。以小组为单位.先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各小组读书、讨论。学生提出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等等。设计意图:自主读书.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2.老师的三个提问。第一问: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设计意图: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在细致对话、深入体验中感悟父爱。第二问: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关注文中的15个感叹号,并请各小组做两件事: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这些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然后,想法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第三问:老师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会想些什么?拓展阅读:《背影》、《游子吟》,老师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充满真情的关于母爱的文章,布置学生课外读中学写小中见大----讲父母关爱自己的小事。设计意图:拓展,读写结合.深化提高。在各板块实施中、各环节转换中.赵老师穿针引线的导入语、过渡语,饱含深情的激情语.使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学生倾情参与.语文训练扎实,学生和听课教师无不热泪盈眶.
如果说“潜心文本”是实现作者、编者、教师“三心”相通,那么,“处理教材”和“精选策略”则是致力于架设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心”相通的桥梁。四心相融,何愁教学效率不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愁不成?
“三读”、“三定”和“常中求变”.旨在朴朴实实、平平淡淡与删繁就简中追求有效教学基础上的高效。摈弃形式主义与繁文缛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是近来语文界的共识。简洁.是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是所有“高手”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为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真情、留下感悟提供广阔空间,为教学的从容推进给予充分的时间。我以为,这是应该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