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田的诗歌
李广田的诗歌
李广田(1906-1968),出版的诗集有《汉园集》、《春城集》(1958)、《李广田诗选》(1982)。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广田的诗歌,欢迎大家阅读!
秋灯 是中年人重温的友情呢, 还是垂暮者偶然的忆恋? 轻轻地,我想去一吻那灯球了。 灰白的,淡黄的秋夜的灯, 是谁的和平的笑脸呢? 不说话,我认你是我的老相识。 叮,叮,一个金甲虫在灯上吻, 寂然地,他跌醉在灯下了: 一个温柔的最后的梦的开始。 静夜的秋灯是温暖的, 在孤寂中,我却是有一点寒冷。 咫尺的灯,觉得是遥遥了。 窗 偶尔投在我的窗前的 是九年前的你的面影吗? 我的绿纱窗是褪成了苍白的, 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 随微飔和落叶的窸窣而来的 还是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吗? 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 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 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 (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 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 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流星 一颗流星,坠落了, 随着坠落的 有清泪。 想一个鸣蛙的夏夜, 在古老的乡村, 谁为你,流星正飞时, 以辫发的'青缨作结, 说要系航海的明珠 作永好的投赠。 想一些辽远的日子, 辽远的, 沙上的足音…… 泪落在夜里了, 象星陨,坠入林荫 古潭底。 秋的味 谁曾嗅到了秋的味, 坐在破幔子的窗下, 从远方的池沼里, 水滨腐了的落叶的—— 从深深的森林里, 枯枝上熟了的木莓的—— 被凉风送来了 秋的气息? 这气息 把我的旧梦醺醒了, 梦是这样迷离的, 象此刻的秋云似—— 从窗上望出, 被西风吹来, 又被风吹去。 唢呐 卖鼠戏的人又走过了, 唔啦啦地吹着唢呐, 在肩上负着他小小的舞台。 我看见 远远的一个失了躯体的影子, 啼泣在长街, 作最后的徘徊。 今天是一个寂寞的日子, 连落叶的声息也没有了。 愈远,愈远, 只听到唢呐还在唔啦啦地, 我是沉入在苍白的梦里, 哑了的音乐似 停息在荒凉的琴弦上, 象火光样睡眠, 当火焰死时。 笑的种子 把一粒笑的种子 深深地种在心底, 纵是块忧郁的土地, 也滋长了这一粒种子。 笑的种子发了芽, 笑的种子又开了花, 花开在颤着的树叶里, 也开在道旁的浅草里。 尖塔的十字架上 开着笑的花, 飘在天空的白云里 也开着笑的花。 播种者现在何所呢, 那个流浪的小孩子? 永记得你那偶然的笑, 虽然不知道你的名字。
李广田(1906-1968)集散文家、诗人、小说家、诗评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民间文艺工作者于一身,是中国现当代史上一位涉猎相当广泛、业绩相当突出、地位相当重要的文化人。虽然在其谢世之后有过多种选集、文集出版,但是至今却未见有一套搜罗相对齐备的全集。近日,《李广田全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编者李岫教授为李广田先生之女,穷多年之力,广泛搜集,细心耙梳,终于编成此六卷本,其中,有不少佚文、日记、书信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每卷前配发不同时期的照片和初版封面照。
李广田生前在云南工作生活了21个年头(其中,西南联大5年,云南大学16年),其生命中的四分之一余是与云南联系在一起的。云南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在这个意义上,《李广田全集》的问世,应该是“第二故乡”对这位文化游子和文化创造者的最好纪念。该全集出版的最重要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有关李广田所作的最为完备的版本,借此,读者和研究者可以全面了解李广田的文化创造的实绩,去深入感受和体味李广田的文化意义。
李广田是一位诞生于齐鲁大地、曾经深受传统农业文明浸淫的“地之子”。1933年,他在一首名为《地之子》的诗中曾深情地吟诵道:“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地之子”的自谓自然说明了他与农业文明的精神联系,而这种“地之子”的精神情愫也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其为人处世的风度和在创作中观照生活的范围。但是,在李广田的这一自谓中,却仍然包含着全新的因素。1924年春夏之交,他因宋明理学的桎梏而大病一场,以此为转折点,他开始了思想上蜕旧变新的历程。在嗣后山东省立一师特别是北大6年求学的生涯中,“五四”新文化传统对他产生了主导性影响,重构了他的文化立场和价值系统。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地之子”,他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李广田全集》作为一个现代“地之子”文化创造的结晶,使我们看到了“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合给文化创造者带来的巨大活力,而文化创造者也只有在这样的融合中才可能形成自己为他人所不能取代的鲜明个性。
以李广田的散文和诗歌创作为例。从1930年代的《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1940年代的《回声》《日边随笔》到1960年代的《花潮》《山色》等,他一直倾心于散文创作,留下了大量的散文名篇。在其最负盛名的1930年代散文创作中,在价值层面上,他继承“五四”“人的文学”传统,汲取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思想乳汁,关注人生,弘扬健康人性,表现出了以文学的道德力量重塑民族性格的热情;而在对象的择取和表现的风格上,则常常弃那些“现代”含金量可能更高的现代都市题材于不顾,而以一个“住在都市里的乡下人”的眼光和忆旧视角,饱含深情地反观并以静美的笔触描画出了沉淀在记忆深处的乡间朴野中的风景、风俗和人物,写下了《山之子》《投荒者》《五车楼》等传世之作。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散文创作,成就了李广田的独特性,使他不但迥异于同时代的左翼散文、“论语派”散文,也明显区别于同属“京派”的沈从文、何其芳等其他各家。
与其散文一样,李广田的诗歌创作也显得相当独特,这同样得益于“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1930年代,他与何其芳、卞之琳出版了诗歌合集《汉园集》,因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汉园三诗人”的美誉。其中所收的“行云集”中的诗作以及与之几乎同时的集外诗,不管是在情思的表达上还是在情思言说方式上,均极具张力,均呈现出中外兼蓄、土洋结合的特征。在情思内容上,一方面,他受西方象征派诗歌的双重影响,通过对失掉根基、无所归依的现代“游子”形象的描写和对“秋”、“寂寞”等状写游子心境的主题意象的呈示,表达了空虚、哀伤的情思内容;另一方面,则又通过对充满“喜悦”和“新鲜”的理想之境的描写和追求,表现出其作为“地之子”的立足大地、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迥别于醉心于表现非理性主义情绪的西方象征派诗歌。他学习西方象征派重意象、象征、暗示的方法,形成了以间接抒情为主的情思言说方式。虽说这种言说方式很现代、很“洋气”,但他又运用质实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节奏、韵律,使其“言说”本身显得很质朴、很“土气”。所有这些,都使李广田的此期诗作成了无法复制的“这一个”。
(二)李广田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住我心
2020-05-03 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云南大学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2年),云南大学校长(1957-1959年)。1959年在党内反右倾斗争中,他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由校长降为副校长。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人。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

主要作品
《汉园集》(诗集)与何其芳、卞之琳合集,1936,商务
《画廊集》(散文集)1936,商务
《银狐集》(散文集)1936,文生
《雀蓑集》(散文集)1939,文生
《圈外》(散文集)1942,重庆国民图书
《回声》(散文集)1943,桂林春潮社
《欢喜团》(短篇小说集)1943,桂林工作社
《诗的艺术》(诗论)1943,开明
《灌木集》(散文选集)1944,开明
《金坛子》(短篇小说集)1946,文生
《引力》(长篇小说)1947,晨光
《日边随笔》(散文集)1948,文生
《创作论》(论文)1948,开明
《文艺书简》1949,开明
《西行记》(散文集)1949,文化工作社
《散文三十篇》1956,作家
《春城集》(诗集)1958,作家
《李广田散文选》1980,云南人民
《李广田作品选》1981,外文
《李广田散文选集》1982,百花
《李广田诗选》1982,云南人民
《李广田文集》(1一5卷)1983-1986,山东文艺
《李广田代表作》1987,黄河
《阿诗玛》(长诗)据傣族民间故事整理,1960,人文
作品赏析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么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么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么也顾不得了。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
李广田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明天作文课,给学生出题日,有了办法。"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
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赏析
1.作者在写看花前,先描述人们碰面便说圆通山海棠花的消息,又认为没看花便好象是一大憾事,用意是说明海棠花盛开,仿如一个美丽的花花世界,极具吸引力,而赏花更是昆明市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目。
2.作者写星期天看花人的拥挤情景:进入圆通公园大门,步步登山,接肿摩肩,简直是人山人海。 写海棠花盛放的情景:(1)在山下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正是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
3.从看花人的神情动态看来,他们心情是轻松舒畅的,而从人们有余暇和闲情去细意赏花。作者通过对各赏花人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是安定、繁荣的,并带出他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4.作者从以下三方面把眼前的海棠盛放的景象比作潮水:(1)视觉上的动态:作者觉得那一望无际的花的动态,有风,花像潮水一般地动;无风,花的阴影也像波浪在海上翻腾。(2)感觉上的气势:花如海浪在海上翻腾,当我们看得出神时,就会感到那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有潮水般的气势。(3)听觉上:我们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人语声,蜜蜂嗡嗡声,黄莺的歌声,还有看琴声,歌声,笑声和风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5.《花潮》作者主要想寄寓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为他对人们生活日渐改善而感到高兴。通过海棠花开美景的描写,点明本文的主题在于写社会太平,人们生活幸福,揭示本文的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