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志》中涉及浮华的内容
信过眼、浮华几何时,剩培植根心,等闲千岁。最近一直在写曹叡时期发生的浮华案,检索了一下《三国志》,本篇结合涉及“浮华”的内容再来聊聊。
所谓“浮华党”,不要光认为这是一群名门贵胄在一起厮混,他们也不仅仅是做些华而不实的事。再重复一遍这些人的名单:夏侯玄、诸葛诞、邓飏yáng、何晏、毕轨、李胜、丁谧、刘熙、孙密、卫烈。此外还有6人替补:司马师、裴徽、荀粲càn、李丰、刘陶、傅嘏gǔ。
所谓“浮华”,指的是热衷于交游的人,乃至趋炎附势者。确实,上述名单中这些人要么名门后裔,要么功勋后人,要么权贵子嗣,但也不乏青年才俊,他们的目标也不是当个纨绔子弟。也不要望文生义,这里的“浮华”不是指生活奢华,而是汉末以来清谈的风俗,通过互相品鉴来获取名声,乃至影响人才选用的行为。
早在曹操时期就有过《整齐风俗令》,开篇就提到了“阿党比周”,见识过汉末党锢事宜,显然也会影响到曹操对于结党的看法,而曹操写给孔融的《与孔融书》中也提到了“破浮华交会之徒”。到了曹叡这,下过一次诏书要清退不务正业者,后来又采纳董昭的谏言,拉开了浮华案的序幕。
在曹爽本传中提到了何晏、邓飏、李胜等被曹叡判定的浮华友,也不乏与曹叡有恩怨的。其中李胜还属于被人举报的,不过由于浮华案牵连者众多,没有受到太多惩处,只是在曹叡时期是不会有什么发展了。刘馥之子刘靖在谏言的时候就拿浮华交游当作反例。邓艾在上书劝农的时候,认为百姓生活富裕后,就能阻断浮华之风。
浮华案后,曹叡依然警惕着这些浮华友,从他与卢毓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一二。曹叡给卢毓的诏书中就给了一个原则,“不要因为一个人的名声而任用他,名气就像画饼一样,又没法吃”。卢毓因此制定了《考课法》,从中也可以看到曹叡对名士们的防备之心。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资治通鉴》
等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朝臣们上书论证得失时,王昶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要重视教育,“抑绝浮华”,把朝臣的子嗣们送到太学中学习。补充下,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子嗣,只要年龄达到15岁就可以进入太学,一般来说太学毕业学通五经要待满8年,但学通两经就可以出任文学掌故了。而司马懿在太和时期还担任着大将军,年过二十的司马师却没能入仕,这也是认为司马师被浮华案牵连的重要原因。
“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三国志·刘馥传》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浮华案:对于浮华案的始末你有多少了解?
司马师:为什么说司马师也参与了浮华案?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