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雄踞华北,一着不慎就被司马懿灭国
边关多战事,三国的英雄在那里可歌可泣,边关的将士也不是吃瓜群众,屡屡要面对异族侵袭,镇守一方的太守们也值得铭记,比如郭淮、马超,也有不一样的,公孙渊,字文懿。
其实要说公孙渊,就要从他爷爷公孙度那一辈说起,从公孙度这一辈开始,公孙家族开启了对辽东长达40年的统治。从黄巾之乱开始,中原大地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中,公孙度远在辽东,山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谁也顾不上管公孙度,这也让他膨胀了。
190年,公孙度就计划着要称王,这可比曹操、刘备早多了,至少早了20多年。不过公孙度倒没真的称王,顶多在辽东这块地当自己的土大王,名义上还是汉室的臣子,毕竟硬要称王也得不到当代人认可的,这也让曹操没自己打脸“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到了父亲公孙康这一辈,贡献不仅仅帮曹操收拾了袁绍俩儿子,值得一提的是,公孙康还曾谋划着用3万人偷袭曹操,一家独大就是好,3万人在什么时期都算是庞大的军队了。公孙康最主要的贡献其实是攻破高句丽,将领土扩张到朝鲜半岛,名义上还是辽东太守,实际上华北这块地就剩他一个人的声音了。
公孙渊三代人雄踞华北很有想法,尤其是吸纳中原流民,在华北地区普及中原文化,让他们发展得久了就真该建国了。其实真说起来,三国时期哪里是三国争霸,袁绍、袁术两兄弟就差平分天下,到中后期还有一统鲜卑的柯比能,他对魏国的骚扰比诸葛亮还早。
交州有士燮,士燮后来也被尊为“士王”,只是士燮比较有自知之明,交州向来远离战火,虽然他们的战绩是有点差,但该考虑的还是要考虑的。公孙一家在华北也是呼风唤雨,时不时开拓一下北方,顺便压制一下地方豪强,日子过得也挺滋润。
公孙渊字如其人,文懿嘛“瘟疫”,胁迫他的叔父公孙恭让位给他,祖父开疆裂土的本事没学到多少,性格倒是学了七七八八,简单点说是残暴无道,谁敢劝谏就干掉谁。曹叡时期,公孙渊先是和孙权勾勾搭搭,毕竟公孙渊手里有马这种战略物资,把孙权哄得晕头转向。
孙权是不顾所有大臣的反对,派使者来表示诚意了,还要封公孙渊为“燕王”,这可比辽东太守这种职位听起来带劲多了。可公孙渊却见财起意,心里盘算着孙权隔海也够不着自己,直接砍了孙权的使者,转手就把孙权卖了,投向魏国的怀抱,先混个大司马压压惊。
公孙渊就是不安分,面对魏国的使者也没什么尊敬的意思,先派兵在周围列好阵势,才跟使者见面,一点友好会谈的感觉都没有,不断口出恶言,哪里是下马威,分明是要作死。等使者回去一哭诉,魏国的边疆部队就要出动了,不过公孙渊先下手为强,击败了母丘俭的3万人马,顺便宣传一下自己的肌肉。
既然都动手了,曹叡也不会善罢甘休,派司马懿出马收拾公孙渊,这回公孙渊知道捅娄子了,赶紧去找孙权重归于好,不过孙权这次留了心眼,虽然答应派兵支援,但主旨就四个字“伺机待发”,简单来说就是公孙渊能守住就出去支援,守不住那就再见咯。
孙权还嘱咐了句“司马懿所向披靡,你要小心哦”,在精神上还是支持你的哟。其实辽东不是那么好打的,恶劣的天气使得有效的作战时间也就半年,怪不得司马懿信心满满地说“打个公孙渊,一年就够咯”。
司马懿这一仗打得很艰难,本来天气条件就恶劣,正好碰上下大雨的时节,按理说辽东是公孙渊的地盘,老老实实打持久战就行了,能耗到司马懿退兵就是胜利,再过不久曹叡就病逝了,可以说离续命就差那么一点点。
非得要搞个大新闻,非要和司马懿刚正面,结果被围在城里,耗尽了粮食,没粮食怎么办?不还有人嘛...公孙渊这么作,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天降流星,严重地打击了公孙渊军的士气,公孙渊知道谁都指望不上了,默默带队跑路,结果被司马懿在流星坠落的地方干掉了。
自此公孙家团灭,用三代人的努力,成就了司马懿的威名,送了人家一个“灭国”成就,同样少了公孙家族的压制,趁着这个真空时期,华北也开始了他们的历史,从这角度说公孙渊也是挺有贡献的。
天道好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