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鉴定小妙招
珐珐琅彩瓷,始烧于康熙晚期,盛于雍正、乾隆之时,多由宫廷如意馆画师所绘,秀美之极,也称“古月轩”瓷,是皇 室用器。乾隆皇帝也曾说过:“庶民弗得一窥也”,并不准赏赐王公大臣,因而极为稀 少,珍贵异常,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珐琅彩与粉彩的关系相当暖昧,至少没有专 业学者能够解释清楚两者关系,并给人信服的答案。那我们就从两者制作地点、制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二者存在的种种差异。
雍正珐琅彩瓷上常装饰以梅、兰、竹、菊、玉兰、海棠、牡丹、月季、芙蓉、桂花、石榴、天竺、水仙、萱草、山茶、杏花、桃花、莲花、红枣和灵芝等,五颜六色、枝态婉转。如珐琅彩五色牡丹纹碗、珐琅彩瓷黄地莲花纹碗、珐琅彩节节报喜纹把壶、珐琅彩玉堂富贵纹盘等,不仅种类更胜康熙朝,同时也象征着四时长春。
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瓷器作为皇 室御赏器,在宫中专制。烧制原质料都是从景德镇官窑精挑出皎洁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而非工匠)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以是,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贵,艺术水平,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据现有资料统计,在雍正7年8月14日至13年10月期间,共呈进珐琅彩“碗80对又17件,碟44对,酒圆36对,盘12对,茶圆26对又3件,瓶6对”。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多为白地,早期仍沿袭雍正时期的基础烧制,中期出现了色地开光图案和西洋人物故事画,中晚期出现结合其他彩料和色釉作装饰。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是用器身外壁不上釉的半成品将其外壁色地施彩,而雍正时期则以白地彩绘为主,并且在原先单纯的缠枝花卉图案基础上增添了多种纹饰,以花卉翎毛最多,山水其次,人物亦偶有出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