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明 ┃ 芦花飘处起乡愁
秦皇岛青青草原摄影采风团队
秦皇岛光阴故事图文工作室
特约专稿
2018/2/9 星期五
北戴河 晴 –11℃至2℃
撰文:张汉明
朗读:一枕小窗
《芦花飘处起乡愁》
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有时会有一个很长的不相识的过程。一朝认知穿越,就会觉得很美好,最后又感到颇为亲切。我对芦花就是这样的。
儿时,村边有口机井,机井积成一个不小的微湖,到了秋天,就长几丛苇草,我只知道牛不愿吃它,扎舌,更没有把这些苇草列入过审美。这种状态一直延续着。即使是到了北京常去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海边上长着芦花,是继秋菊之后,与银杏并美的景致,但并没有引起我这个北方人的注意。你看,我虽多次于秋季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走路,也没有留下与芦花相关的任何图片。
直到2017年秋天,与家人一起来到位于京东的燕郊植物园游园,我看到在湖水与驳岸的交界地带,有一丛一丛的芦花,随风浮动,与潋滟波光相映,甚是柔美,看来芦确实可称之为花。再围着湖边向深处走,芦苇变得越加高大了。
“这是苇,是竹,还是草,这么高?”行人从旁边走过,往往会发生疑问。仰头看,芦苇的苇尖就像一支支毛笔,以自己的峰毫,蓝天之上写豪情。这时我才感到这芦苇不是脆弱的,是有筋骨的。
从地理上看一东一西,比较之后你会发现,这苇草在北京市内的公园里不是很高,但在燕郊却突然高大起来了,莫非京东更适合芦苇的生长。这让我想起了盛产芦席的老家,因为从燕郊驱车再向东走,就快到河北的玉田了。
据长辈们讲,祖上是顺天府玉田县林仓庄开席店的,张家人编的席子经久耐用、远近闻名。这张家席店既卖席子,也留车马。从北京向东北去的商队,向东走一天路,正好在张家席店歇脚,金驮子进里院,银驮子放外院,夜里四周有保镖护卫,号称京东第一店。至今张家席店仍留有四门大院,传说张家人人练武,人人会耍白蜡杆。为何离开席店而闯关东,无法考证,祖上据说是背着席子,带着行医用的银针,挑着担子闯的关东。
从玉田出发,经承德,过坝上,穿森林,历沙漠,涉草原,在克什克腾一山区定居开荒,开有多处窝铺,最后留传下来的一铺安放在裕泉隆,属于大沟,沟里有一条溪流,利用溪边台地可种谷种菜;一铺叫北窝铺,属于高寒漫甸,主要种小麦和莜麦,山上山下一米一面互相调剂,让整个家族生活过得丰满。改革开放后,多数家人搬至县城经棚,有上班的,有做买卖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口,大约有十代人了。张家人虽身居塞外,却思乡不止,每代都有寻根人回玉田寻根。解放前寻根的代表都是背上干粮步行回老家的,走半个月,看到芦花,就看到老家了。
到了塞外,没办法编席了,只能行医为生。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成为家族的信念。到了我爷爷这一辈,随身携带一管银针骑着毛驴被接到各村给人看病,看病换回粮食养家。对那些看不起病的费用就全免了,结为干亲。爷爷的医道下一辈传给了三大爷,三大爷继续行医,三大爷的一生都用来与人性中的冷漠做斗争,他老人家较早搬到经棚镇,对乡亲特别热情。
改革开放后,乡亲来到镇上看病都奔着他来,不但他给出药费,还接到家里吃住,三大爷去世的时候,整个山谷黑压压的,都是十里八乡前来送行的人。到我们这一代,行医的使命传给了三大爷的二儿子,我们叫二哥。二哥已经回家务农两年,但是医学传家的责任不能丢,就下功夫点着煤油灯背药书,终于考上了医药学校,在经棚镇里继续为社区行医。二哥的女儿、侄子依然在当医生,于是我们家族八代行医。
作家简介
张汉明,北戴河文艺生活公众平台签约作家。资深媒体人。央视综合频道品牌包装负责人。曾就读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和清华大学EMBA媒体班。出版有《到乡村去恋爱》、《黄河之水天上来》等著作和书籍。
敬请关注北戴河文艺生活公众平台
特别监制:思扬
法律顾问:丁楠
重要声明:本公众平台所发表的图文为作者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拥有。所刊发的图片作品,除特别标注外,均视为图文作者和被拍摄者默认此版权之归属权。如发生版权纠纷,本公众号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特别感谢:张汉明老师、一枕小窗老师授权本公众平台发表其文艺作品。题图和配图为网摘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在此鸣谢。
责任编辑:
往期精彩回顾:
TA们已经开始关注公众号
〖北戴河文艺生活〗
北戴河文艺生活
公众平台
苹果手机
专用打赏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