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上)

神译局16小时前

关注
“先天基因”还是“后天经历”,这个问题仍然值得讨论。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人格特点也具备差异。究竟是为何导致我们之间相像而又不同呢?究竟孩童的人格俗称是受先天基因影响深远还是后天改变的呢?本文从人类起源、教养迷思、模块化思维、关系系统、社会系统和地位状态系统六个层面带你探索其中的奥秘。本文译自FS blog,原文作者Judith Rich Harris,原标题“Why Are No Two People Alike? ”。

人类起源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我们”?为什么有人性格外向、待人热情、为人诚实善良,而有的人则嚣张乖戾、自我封闭?又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冒险、寻求刺激,而有些人固守传统?究竟又是因为什么让我们每个个体如此相像,却又如此不同?

是先天基因决定的,还是后天原因造成的,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究竟我们的性格是基因先天决定的?还是受父母家庭、朋友、文化、国家以及个人经历影响更多呢?

直到达尔文时代及之后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才解答了我们内心多年的疑问。行为遗传学的现代研究表明,答案无疑是两者兼而有之。基因在我们孩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经历也是。

事实上,奇怪的是,仔细研究发现,大约半数以上的性格差异都可以通过基因来解释。以两对同卵双胞胎为例,他们的性格与基因相似程度几乎一致,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令人惊讶的是,两个同卵双胞胎的性格竟是如此不同!想想看:他们有着共同的基因,在同一所房子里长大,拥有一样的父母和相同的家庭氛围,甚至卧室的墙上都挂着相同的书,一起上学一起看电视,有着相似的朋友……然而,他们的性格却完全不同。这怎么解释?

教养的迷思:是什么造成个体性格差异?

你可能会在朱迪思·里奇·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的书《没有两个人一样》(No Two Alike)中找到更好的答案,这本书对现代人的思想做出了惊人的贡献。哈里斯曾是儿童系列教科书的作者,后来他成为超级社会科学家,他告诉我们:为什么每个人的个性都很独特不同?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

哈里斯在1998年备受争议的《教养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一书中开始回答这个问题。她在书中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孩子的社会化主要是受身边同辈人的影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所谓社会化的意思是——孩子们如何在文化中学习行为和动作方式?如何正确地说话、行动,玩耍等等?但是,20世纪弗洛伊德(Freud)持相反观点,即认为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哈里斯的观点与普遍的看法相反,无论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对父母抚养还是由不同的父母抚养长大,多年的研究证明,他们个性相似程度与基因序列相似度几乎一致。同样,两个被收养的兄弟姐妹,不会比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兄弟姐妹更相似。一般来说,同卵双胞胎比普通兄弟姐妹更相似,原因非常简单:他们基因相似度更高!

哈里斯解释说,这意味着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很小,而这还不能用遗传因素来解释,就像中国父母在明尼苏达州抚养的孩子,他们的口音通常有同辈口音。孩子的个性更接近于他们所成长国度的特征而不是父母的母国特征。从表面上看有点难以解释,但许多我们认为是父母、家庭所导致的个性特征,其实只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相同的基因。行为遗传学研究出基因具有遗传性之前,这两者经常被混淆。

除了遗传因素外,真正影响性格的是我们身边的同龄人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所以,除了基因之外,重要的是孩子所在的群体、社区、社会和文化背景,而不是取决于他们的父母是善良的还是严厉的、是细心的还是粗心的。就像从国外移民到明尼苏达的孩子有明尼苏达口音一样,他们也会受同龄人社会行为的影响。哈里斯的研究表明,人们并不受父母的影响,尽管这很难让人相信,因为父母会通过许多方式间接影响孩子。

但这仍然遗留了一大问题:既然群体社会化倾向于使人们与周围群体中的其他人更相似,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性格差异,尤其是处在同一社交圈中的同卵双胞胎?我们怎么会变成哈里斯所说的“个人主义者”呢?为什么有些人值得信任,而有些人不值得?为什么有些人更守法,有些人违法乱纪?为什么有些人友好而有些人刻薄?

哈里斯讲述的一对同卵双胞胎的故事说明了找出答案的困难:

现年56岁的康拉德(Conrad)和佩里·麦金尼(McKinney)在《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两种生活,两种人生”( “Two Lives, Two Paths”)的文章。这对双胞胎出生并长大于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孩童时期任何事情都在一起做,他们上的是同一所学校,坐的是同一间教室。在学业上,他们成绩平平,但却淘气调皮,可谓是麻烦制造者。最终,老师厌倦了他们的恶作剧,将这对双胞胎换到了不同的班级。佩里在五年级时被留了一级,而康拉德则升到六年级。据《环球报》记者报道,这正是他们的分歧所在。康拉德高中毕业时,佩里真正读高二,他选择退了学。如今,康拉德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经营着一家私人侦探社。佩里……嗯,佩里沦落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酒鬼,经常宿醉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皮斯卡塔夸河边桥下的垃圾堆里。

环境中那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不能仅仅把双胞胎分开,将他们中的一部分送到犹太人区,另一部分送到帕洛阿尔托,观察他们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总是依赖于在自然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

在《基因的教养:解开人格差异之谜》(No Two Alike)一书中,哈里斯收集了包括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科学和遗传学在内的各种学科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人的个性会如此迥异。通过排除法和实验调查,她得出的理论似乎是可信的。

模块化思维

哈里斯的理论来源于现代进化心理学家称之为“模块化思维”的理念,即思维是由特定的、有用的、执行各种功能的机制组成的,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实现的。精神工具使我们能够看到、听到、品尝、感受、学习、说话,以及做许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事情。其中有些存在于其他物种中,有些则不存在:这取决于物种的发达程度(例如,蚂蚁当然可以看和品尝事物,但不能说话或学习非固有行为)。

哈里斯认为,从人类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发生的。我们的模块化思维至少有三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系统,轮流单独工作,共同建立美好社会,这是人类的主要目标之一。毕竟,我们是高度发达的群居物种。

其中一段说明了这一点如此重要的原因:“1890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问道:“我们是否无法像与朋友交谈那样与其他任何群体交谈?当我们听到数百人在地震中丧生时,为什么耸耸肩感到无所谓,而当我们看到一张受伤儿童的照片时,却暴风哭泣?为什么了解和喜欢一个人并不一定会让我们对他或她所处的群体产生好感?”

答案是我们的大脑中有多个系统来一起处理信息。我们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旨在处理和存储信息。一个收集关于个人的数据,另一个收集关于群体或社会类别的数据。刑事司法和执法可能基于第一个机制来处理信息;战争和偏执则是后者的结果。这些机制属于不同的心理系统。

除了这两种系统,人类还有一个独特的第三种系统,用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系统。让我们了解我们所学所见所知所感,以及为什么它们对独特的人类个性的发展很重要。

系统之间相辅相成

哈里斯把关系系统称为“人际信息词典”。这就是我们如何识别和处理特定人群的方法。她运用类比方法解释系统的运作:我们有成千上万的心理存储网站来存储人们的信息,每一个网站都与一个特定的个体相关,直接链接到我们关于该个体的所有认知信息。想象一个心理词汇,为认识的每个人用你能想到的词汇去描述他们,包括面部特征、姓名以及他或她在你心理的位置,再加上其他信息,比如职业,你们一起经历的回忆等等,甚至也可以记录情绪,表明你对这个人的感觉。

这个“词典”是不断更新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与个人打交道以及如何与他们互动所需的信息。虽然我们对身边的人进行了概括和分类,但一旦我们真正了解了他们,就可以开始填充细节,并在词典中建立一个单独属于这个人的页面。我们不必出于特定的原因去做这件事,而是会自然而然地去做。

“人际信息词典”不断更新的目的是:根据我们对不同个体的了解,使我们能够对不同的个体做出适当的行为,能够根据彼此关系的性质调整自己的行为。婴儿看见母亲会举起双手求抱抱,但面对陌生人就不会如此,即使陌生人和妈妈同龄。如果你总被一个人欺负,慢慢你学会躲避他们。总是向你借钱又不按时归还的朋友,以后你都不会借钱给他们。

因此,关系系统包含许多错综复杂的部分:物信息采集设备,它可以构建和存储一个人物词典,并收集信息;调节机制,利用词典中储存的信息来指导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行为,并提供动机,性驱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他专门模块,比如面部识别模块,一种评估亲属关系的设备,以及我在前一章中描述的读心机制。无论你在考虑与另一个人做什么,是帮助他们、与他们婚配、或者与他们打架,了解他们的意图以及他们对你的看法是非常有用的。

从出生起,词典就已经嵌入你的大脑。我们一生都在学习、思考、与他人互动和观察他人,以便与他们建立成功的关系。我们也很早就开始学会基于对群体的深入分析而对他们进行分类,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群体:成人、儿童、青少年、女孩、男孩、教师、学生和形形色色的其他人,具体取决于环境。重要的是,我们也开始对自己进行分类,这就是社会化过程发生的地方。

社会化制度

为什么孩子们会建立自己舒适的群体,并试图将自己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所有年轻人和老年人都会形成某种群体,在这个分组过程中,孩子会被社会化。

在过去,人类的个性也取决于是否能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但由于人类群体在文化上的差异,群体成员所需的行为并不是都是内在的,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因此,婴儿学习如何以社会其他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行事。这是称之为“社会化”的过程。它包括获得在特定社会中被认为合适的社会行为、习俗、语言、口音、态度和道德。

 社会化使处于统一群体的孩子们更加相似,社会化并不能解决这本书的核心谜团:为什么人,甚至是一起长大的同卵双胞胎的个性和社会行为不同。但社会化系统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必须解释的一件事是,为什么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相似,也越来越不相似。他们变得更加相似的方式不仅仅包括语言和习俗。有证据表明,即使在人格测试中,孩子们也变得更加相似。

要做到这一点,孩子必须学会在他们所属的群体中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一个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小男孩身份有多种,男孩、学生、雇员、美国人、南方人、运动员和孩子等等。这些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行为,因此,我们开始尽可能地对他们进行分类:

第一步是找出孩子所处的社会群体的类别。这项任务相当于学习其他种类的类别:例如,椅子和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群体。像椅子和鱼一样,人的类别也有模糊的界限。三条腿的凳子是椅子吗?海马是鱼吗?这个人是男孩还是男人?传统社会通常提供一些有仪式感的行为来强化年龄类别之间的界限,但工业化社会下的我们还不习惯。

关于模糊心理分类,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尽管它们的边缘往往模糊,但在中心却清晰可见。我们有一个形象,每个类别的理想或原型成员应该是什么,它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当我说“男人”时,你不会想到一个十八岁或八十岁的人,你更不可能会想象他穿着裙子。当我说“鸟”时,你想到的是知更鸟或麻雀,而不是鸵鸟或秃鹫。当我们说椅子时,就意味着再说具有四条腿、一个座位和一个靠背的物体。

我们建立了关于世界的各种隐性知识,就像关系系统一样。对人的分类就像对椅子和鸟的分类一样,尽管刻板印象的想法肯定不合适。直到我们在词典中为一个人建立定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分类。一旦我们开始具体了解它们,这两个系统就开始相互作用。假设我们遇到一个叫苏珊的女人,一开始,我们可能会把她归类为“看起来像母亲的中年女性”。这并不是故意的,是下意识的想法。

一旦我们和她约会,苏珊就不再只是一个中年女性,她就是苏珊这个个体。虽然我们没有对她之前的定义立即抹去,但逐渐丰富的词条开始支配我们对她的想法。有时这两种制度会发生冲突,比如我通常不喜欢中年女性,但苏珊这个人很好!。

好了,今天就暂时讲到这里吧。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索哈里斯理论的其余部分,并与第一部分结合起来,试图理解人类人格的奥秘。

译者:Araon_

本文来自翻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