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恩:一碗豆腐脑的记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一碗豆腐脑的记忆

作者 |郑国恩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小时候嘴馋,哼唧好长时间能去趟赊店赶集都是盼望已久的事。的确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河南农村生活普遍艰苦,能在城里吃上一碗白糖豆腐脑就很奢侈。
终于在割完麦子的初夏一早,我小心翼翼地用花手绢包好面值不等的小分钱,骑上家里那辆老黑驴(生锈发黑)自行车去城里赶集。
那时候社旗县城很小,都说有七十二条街,实际上大多是农家巷子,山陕庙算是市中心了。
火神庙街上老远就看见青砖蓝瓦的最高建筑山陕会馆,墙根根儿阴凉处摆着很多挑子,那个时候小商小贩都是用挑子摆地摊做买卖,也包括街上剃头匠们。
豆腐脑挑子老远都能闻见石膏的清香,也是小马扎座位最多的人气摊位。记得山陕庙那个豆腐脑挑子这头是油漆掉渣的红小方桌,上面摞着青花瓷碗、白糖罐子、搪瓷调羹和陈年抹布,那头是灰褐色土陶瓦缸,外面用白布包裹,缸里热气腾腾,勾人心弦。
还记得那个卖豆腐脑摊主是山货街老邻居姓买,胡子花白,饱经风霜,常年弯腰,早早驼背。他熟练地用铜勺一撇,豆腐脑就成片舀起,撒上白糖,雪白清香,娃儿们在一旁眼气的不得了。
不过那时候的卫生条件不敢多说,特别是瓦缸外层粗布缠绕,豆腐脑的长期滴撒和风刮日晒,早已皮开布绽,烂的掉渣,也舍不得换。桌子旁时不时还有几个摩拳擦掌的小蝇子飞来飞去,还得躲避蝇子拍的突然袭击。
还好来时小分钱没有跑丢,花一毛钱剩了一碗,坐在小马扎上吃了起来。那时候就觉得白糖比黑糖甜,街上的豆腐脑好喝,城里人啥都美,总想着啥时候也能在城里弄份上班的整个商品粮啥的,至于更多奢望还是不敢多想。
那时候人的幸福感来的快,不像现在人明明不愁吃穿还忧心忡忡。好在我的奢望被七九年一纸高考试卷的金榜题名而改变。
如今回到社旗街上,青砖蓝瓦的山陕庙依然矗立,只是多了些高楼大厦,豆腐脑挑子早就找不到踪影,还好早餐店豆腐脑依然在卖。
时光一晃几十载,物似人非陌生尽,借问学童村归路,大爷你是哪庄人?

作者简介

郑国恩,原籍赊店,后迁至方城县,硕士,现任森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研究院院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