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人才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人才美学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人才学和美学的交叉融合,阐释二者的内在关系,深入研究人才的审美内涵;研究审美促进人才开发的内在机制和具体途径、方法;对生存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性提升;促进人类在审美生存和完善生命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人才美学研究的难点有三个:
第一,对人化自然所蕴含的人才美的探赜。人类如何对自然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不仅涉及到自然事物本身的形式和属性等,也要涉及到人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一方面自然美需要各类人才的发现和确证,另一方面自然美对于促进人才开发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第二,研究人才美学必须深入研究人才学和美学之间的互动,促进二者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的共生效应,这一点因为属于学界新的探索,参考资料甚少,所以难度也很大。
第三,人类在审美生存和生命美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相互转换的关节点和内在机制,由此进一步探索人才美以及如何促进人才开发,这也是人才美学未来需要研究的难点。
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的问题。人是唯一的审美主体和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人才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是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和谐统一,也体现了外在美与内在善的和谐。对人才的审美观照更多地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通过对国内外美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在借鉴实践美学、生存美学和生命美学的基础上,在理论上探究人类在生存的美化和生命的美化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探索实现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价值融合与统一的内在机制;而通过探讨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人才美学,则力求彰显人才美所蕴涵的必然和自由的统一、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统一、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人才美学的研究是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新探索,也是一种新的跨学科整合研究。
在研究思路和方法方面,笔者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山型人才”,是指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人才,即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像一个“山”字型。在“山”字中,中间的“︱”代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主要专长;“山”左右的“│”代表主要专长的双翼;“山”中的“_”即“山”字的底部,代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宽基础或基本能力。整个“山”字型意味着人才具有通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有一门主要专长,同时还围绕着主要专长,具有两门次级的专长。该概念最早由笔者在《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一文中提出。
笔者在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实践美学、生存美学和生命美学,通过对“人才美学”进行多角度和多侧面的论证,以人才美学研究为内在线索,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在吸取人才学、社会学、文化学、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营养的基础上,力求沟通人才学和美学的内在联系,对人才美学进行多种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整合与诠释,由此进一步探索审美与人才开发的关系,把握审美对人才开发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张涛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