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宏志|黄梅年味——元宵茶
商宏志|黄梅元宵茶
小时候,正逢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分田到户,农业生产生活热火朝天,几乎没有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农村人气很旺,逢时过节也特别的热闹,年味很浓。
那时候,父亲在杉木乡工作,我家是半边户,奶奶年纪大了,而且是裹的小脚,我和哥哥都在读小学,妈妈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因此年年“超支”。
因为家里穷,平时没什么好吃的,即使有点,也极其珍贵,要留着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待客。我记得,那时的年味食品主要有糖粑、苕果儿、雪枣、茴香豆、芝麻片,以及炒熟的花生、蚕豆、瓜子等等。我印象最深的,而且钟爱的,就是那年味十足的豆米元宵茶,一般称为元宵茶,或者豆米茶。
据说,黄梅的豆米茶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伴随着黄梅戏一起流传民间的,是黄梅的传统饮品之一,那时候农村家家基本会做。
奶奶是制作豆米茶的能手。我依稀记得,奶奶在制作豆米茶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紧挨着,她脸上挂着慈祥的笑:“乖啊,我做好就泡你喝啊!”
豆米茶的制作工艺其实很简单,由两种配料组成。第一种是“元宵”,将采摘的香菜洗干净晾干,切成碎末后用盐揉一遍,揉好了装进罐子里,这是其中的一种配料。第二种是“豆米”,将绿豆(也有的用黄豆)和芝麻分别炒熟,把绿豆简单的捣碎、去壳,和芝麻混合装进另一个罐子里。喝的时候,用勺子挖一点元宵放进杯子里,再挑一点豆米进去,用开水一冲,搅拌后就可以饮用了。在注入开水的那一瞬间,香菜的香味和豆米的香味交相融合,散发的气息夹着香味扑鼻而来——这就是让我难以忘怀的,浓浓的年味!
喝元宵茶,尤其能有益健康。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低,平时难得一见荤腥,过年的时候油腻菜吃多了怕“挠人”,元宵茶正好可以清肠洗胃,有健胃消食之功效,应该也是一种不错的减肥茶!
豆米茶之所以叫元宵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泡元宵茶的主要配料香菜,学名叫芫荽菜,芫荽与元宵近音,所以黄梅人都把香菜叫做元宵菜。用元宵菜制作的茶,自然就叫元宵茶了。二是因为香菜不易久留,年边制作的,一般在正月十五左右要吃完,而且过了正月十五,家里的客亲都“过了趟”,家里就不再做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因此在这一时段喝的茶,就叫元宵茶。
今年正月初三,我在二姨家拜年时,又喝到了久违的、原汁原味、清香可口的元宵茶,那停泊在我记忆深处的年味回来啦!我连喝了三大杯,把沉淀在杯底的元宵、豆米一点不剩地倒进了肚子里,惹的二姨和姨父大笑:“你多爱,就经常来喝哒。”
二姨和姨父是地道的农村人,女儿们都出嫁了,我表弟夫妻俩在深圳打拼,叫他们老俩口到深圳去带小孩、度晚年,被老俩口拒绝了。他们说呆在农村自由,城市生活不习惯:“你们年轻人在外创业不容易,我们老俩口趁着现在身子骨还动得一把,做点口粮田‘糊嘴’,不给你们添负担,只要每年回家过年就好”。
我知道,让两位老人不舍的,除了有这家园故土,还有家乡浓浓的年味。他们放着随手可取的茶叶不喝,劳神费力地制作元宵豆米茶,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在与二老告别的时候,我不忘留下一句:“来年,我又来喝您二老做的元宵茶啊!”
作者:商宏志 湖北黄梅人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黄梅县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