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靖雷‖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的孔垄元素

桂靖雷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的孔垄元素

黄梅戏传统剧目是建国前经过长期舞台实践传承下来的经典剧本,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黄梅戏发展历史的重要内容。要想了解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就必须了解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因为传统剧目、音乐声腔、戏曲艺人是考证戏曲剧种历史渊源的三大重要元素。

在已知的306本、出黄梅戏传统剧目中,有119折是取材于黄梅县真人真事或民间传说的特有剧目,其中有13折是反映孔垄镇居民毛子才真人真事的串戏。《毛子才》串戏具体剧目是《毛子才分家》、《毛子才赶生》、《毛子才陪礼》、《毛子才辞年》、《毛子才吃面》、《毛子才背凳》、《毛子才滚烛》、《毛子才落店》、《毛世进找父》、《两河沟》、《钓蛤蟆》。这一组串戏均为揭露欺诈懒惰、好赌贪杯,歌颂劳动人民勤劳俭朴传统美德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贤慧、勤劳的妻子,用不同的方式劝导、教育、启迪丈夫力戒赌博、懒惰、贪杯恶习。近代黄梅县黄梅戏民间艺人只能传承《打纸牌》、《两河沟》、《钓哈蟆》、《毛子才滚烛》4折戏,楚剧、景德镇采茶戏、九江采茶戏、吉安采茶戏、鄂东采茶戏、鄂南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睦剧、庐剧等几个剧种,有《毛子才》串戏中的一折或几折流传,东路子花鼓戏除《两河沟》外,尚保留《毛子才》串戏12出。是采茶、花鼓诸腔的地方剧种保留《毛子才》串戏最多的一个剧种。

毛子才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据先父桂遇秋先生考证:毛子才是清代康熙年间黄梅县孔垄镇人,原在西街燕子街居住,后迁到东街筷子街。本人以篾匠为业,平时好赌、贪杯、撒谎,妻子李氏屡劝不改。因此,对他十分严厉,他见到妻子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所以,黄梅人将怕老婆的人戏称为“毛子才”。《毛子才滚烛》、《毛子才落店》两折戏的出场唱腔分别道出了毛子才的籍贯:“家住孔垄筷子街,取名叫做毛子才。百般活儿我不做,天天总想抹纸牌。若有几天冒抹牌,十个指头痒起来。”、“家住黄梅燕子街,我名就叫毛子才。因为在家爱抹牌,又被贾氏赶出来。”

《毛子才滚烛》是黄梅戏传统小戏72小出之一。其剧情为:黄梅县孔垄镇谷坝头筷子街的毛子才,嗜赌成性,失去理智,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这天,其妻张细花给他两百个铜钱,叫他去街上买猪油,沿途边走边想让手上的钱下“儿”。他跑到外面赌博,买猪油漆钱的输得一分不剩,最后把老婆也输给你人家。毛子才从外面赌博归来,其妻李氏见没买猪油,把钱输光了,勃然大怒。将他从鸡窝里拉出来,把上衣全部脱光,要他头顶、手拿、口含放有水的饭碗8个(有的为6个),碗内点燃三支腊烛,从板凳下反复翻钻,不准泼了水,熄了烛惩罚他,最后将其捆在板凳上用家法抽打。此戏为丑角行当的重场戏,表演上很有特点和技巧,吸收了杂技顶碗艺术和岳家拳的招式、套路。戏中提到东街、西街、谷坝头、张塘等地名,都是黄梅县孔垄镇各街的地名。

近代能将《毛子才滚烛》表演得炉火纯青的是黄梅县黄梅戏艺人熊利华。熊利华,黄梅县杉木乡熊必胜人,1934年从黎六得启蒙演唱采茶戏,逢年过节、玩灯赛会他都参加地方草台班演出。1936年6月,在孔垄铺堂拜许连喜为师,主攻小丑,从此搭班唱戏,奔走江湖。因他铺堂之后深得名师指点,加上刻苦好学,锤炼成为黄梅戏头牌名丑。《毛子才滚烛》这折戏得师傅真传,他为了演好这折戏,除师承许连喜的一些基本做工外,还特别向会岳家拳的名师李世寿(花脸)、武林人士柳狗奀、蔡月生等学习,观察岳家拳“三门桩”的拳法,请教岳家拳拳理;向外来的杂技演员学习顶碗艺术;还到孔垄筷子街的谷坝头走访老居民,参观毛子才的故居,搜集毛子才的传说,熔戏曲、武术、杂技于一炉,将“滚烛”过程表演得灯明、水在、碗全,深受黄梅县及毗邻地区观众的爱戴。

(桂靖雷 湖北黄梅县人,从事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和黄梅戏艺术研究工作35年,偶有消息通讯、文史资料、人物传记、黄梅戏史论、报告文学等文字作品在报刊出现,系湖北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