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

美石寄语:

一只船儿任意飞,眼前不管是和非。鱼儿得了浑闲事,未得鱼儿未肯归。全似懒,又如痴,这些快活有谁知。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

芙蓉石珍,且大材难得;而方章气正,格局高显;以上若兼而有之,成品自然不凡。而此件作品的章材足有7.45公分大小,初见便给人一种正大之气。正章选料为极为稀少珍贵的寿山桃花冻芙蓉石,其上桃花点点尤见细腻,唯美且浪漫;章顶还有薄薄的一层黑金沙,犹似水墨泼洒于其上,韵致唯美。

作者精心布局、施以巧技、融入画意,根据整个石料的特点将之设计成一幅自己心中所向往的中国水墨画,用最少的线条描刻山水,画面的刻画由远及近,富有层次感的空间布局,行云流水地将骊山秀水呈现在观者眼前。

看那桃花冻中桃花点点,似漫天花落,鲜活灵动;看那水波粼粼、文人垂钓,一动一静,风雅渐生;看那船头中间的一个白点,巧作一盏零星的白色渔火,在无边的暮色中将船儿的四周照耀出泛红的暖光;而那漫布章顶的一片灰黑色金沙则化为无边的暮色,伴随着夜空中轻缓浮动的流云连接了整个章体的四面,天然的水墨感和精美的巧色,将整个意境升华。此刻,无声之石竟显示出了这有声之境,意境塑造堪称一绝。

细观整个薄意,画面是极为唯美、静谧的。作品集诗情画意于一章之上,又在无形中喷薄出景致之美、文雅之气、古典之韵,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简致的世界,既有着寿山石得天独厚的天然之美,亦有着饱含作者心境的人文之美,二者的结合,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一种极致的道、意之美,观来令人颇受震撼。

作品中的主体为于一舟之上悠然垂钓的文人,其既不披蓑,亦不携鱼篓,只取一只清瘦竹,巧作江上钓鱼竿,好不自得。

‘乐是风波钓是闲’画面中的钓鱼人所乐、所求,莫过于夜色垂钓的心境罢了。这样的豁达与从容,不禁令人联想到那句诗文‘三十年来一钓竿,几曾叉手揖高官’,如此淡泊、自得其乐的心境,怕是作者有意为之,好抒己愿,才能使得整个作品似有一种半掩于山水,又张扬于内涵的大道之美。虽于方寸之间,却含无限情思。这份情感流露的不遮不掩,亦令观者了然于心。

想来,若能置身在这样的作品中,时刻与山林为伴,不管浮世变幻,既明于心,存乐于情,做到钓鱼非为鱼,只为风月人情,该是何等豁达、快意的人生!

而船前面对的一株枝叶全无却根枝遒劲的古树,正在用向上的力量诠释出傲人的风骨。它临水而上,笑对风霜,参天古木连接了薄意的两个中心面,亦将雕者的心境展露无遗。

如此自成一派的风格赋予作品以生的美感,在视觉上也仿佛呈现出动态的画面感。无论是那空中流动的烟云、抑或是那船上微亮的渔火、还是水中粼粼的水波,皆好像在夜色中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观来令人不由得置身其中,与万物对话、与钓者谈心,不禁感叹暮色之变幻,也流连于夜色的静谧、唯美之中。

再看章身的其他两面则留白更多,疏密有致,于‘空’中内含万物,引人遐想;远山近树、天高水低,其于虚实、远近的渐变中呈现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经过精心的拓片后,呈现出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泛舟垂钓图》,其抒情而优雅、静谧且高古,画面清清寥寥,其意却深远跌宕。令人不禁惊叹这美石虽不语,水墨却可如烟,刀锋回转间,便已将心意呈现。从容如斯,施艺寄情,当是奇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