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交所:5到10年内仍将处于概念层面

不久前上海保交所挂牌成立,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这一新兴事物,小编此前整理了一篇《一文读懂上海保交所》,随后许多读者留言问小编,上海保交所的成立对保险从业人员有什么影响。

小编还是非常感激读者大大们为小编提供选题哒,为每周选题想破脑袋的小编非常欢迎各位读者提供意见。
如果你有很想了解的与互联网保险相关的资讯,都可以留言告诉小编哦,或者你有对于互联网保险的真知灼见,也可以向我们投稿(投稿方式见文末)。
好啦,现在回到正题,上海保交所的成立对于保险从业人员究竟有啥影响?小编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短期内基本没有影响。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没有影响!!!
下面小编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证一下该结论:
中国版“劳合社”而非劳合社
上海保交所还有另一个名称——中国版劳合社。诚然,上海保交所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劳合社,但实质上两者存在很大的区别。
劳合社基本以财产险为主,而且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易接触。
劳合社实际上就是一个会员组织,它不直接接受保险业务或出具保单,所有的保险业务都通过劳合社的会员,即劳合社承保人单独进行交易。
也就是说,它没有规模的统一组织和配置。
而上海保交所,显然是针对企业,也就是国内外保险公司以及投保企业而成立的。
对于保险来说,一大特性是合同的确立都是建立在个体交易上,如果平台交易没有进行风险选择的能力,保险也就不存在可流通性。
虽然上海保交所也仿照劳合社的场内交易(通过保险经纪人与承保人订立保险合同)的模式,但就目前中国的市场而言,意义不大。
中国保险市场不存在过剩“积压”
对于上海保交所的成立,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的论述或许值得参考:
以目前国内保险市场的环境和现状而言,上海保交所还只能停留在概念上,当然5年或10年后保险市场或许会形成那个状态(劳合社)。

为什么说目前国内的保交所只能是停留在概念上?

因为目前市场上的保险交易产品不存在‘库存’积压,现行的保险制度和市场形态足够发展和延续,不需要将保险交易特意拿到保交所中去。
其举例称,就好像农贸集市,因为农产品过剩积压,并且市场规则混乱,所以需要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集中式交易。

而保险产品是虚拟的,所以不存在积压,而且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也并不存在混乱。

相反,中国的保险市场空间很大,但保险业务并不在专门交易场所内进行。
多数保险公司都是通过自建保险代理人团队或与第三方保险代理机构合作承揽保险业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网上直销、电话直销等新型营销平台。
比较而言,劳合社采取的场内交易,通过保险经纪人与承保人订立保险合同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并无优势可言。
再保险、海上保险国际化程度要求高
作为保险交易所的重点,再保险和巨灾保险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此次,上海包括保交所制定的初期目标中就有搭建国际再保险平台、国际航运保险平台。
而再保险作为一种保险公司的分保降低风险的手段,国际化程度本身已经相当高。
比如,瑞再,慕再在全球都有业务,国际化程度很高,完全没必要通过交易所形式将其限定在一国内。
海上保险和再保险相同,国际化程度相当高,没有必要限定在一国经营,而且中国的海上保险业务非常落后,目前国际份额很低。
从另一层面来讲,上海保交所的股东是国内的保险企业,还没有在国际上具备大的影响。
而巨灾保险作为目前需求比较少的保险种类,参与者数量并不多,没有必要通过制度化大规模经营。
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我国巨灾风险证券化还处于理论论证阶段,保险交易所涉足这块的可能性不大。
保交所由行政力量推动,而非市场推动
上海保交所和劳合社的另外一点区别是,上海保交所是由行政力量,而非由市场推动的。
事实上,上海保交所的成立的一大原因是,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目前,上海已经具有股票、债券、黄金、期货、钻石、货币、外汇、航运、产权等多个要素市场,唯独保险没有有形市场。
这样一来,保险交易所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说到底,上海保交所能否成为中国版“劳合社”,关键之一是有没有实质的交易需求。
而这些交易需求在场外不能得到满足,才会进入交易所交易。
所以交易所的成功与否,就看能不能发掘市场需求。但是从当下的经济环境来看,非常困难。
所以就像以上提到的,上海保交所在5-10年内仍将处于概念层面,未来是否会成熟,还要看国内保险市场将如何变化。
但就从目前来讲,对于保险业来说,影响并不大。至于是否会成为中国版“劳合社”,路还很长。
最后引用网友的评论作为结尾:
现在中国的保险市场的确很大,好比占了好大一块土地,准备盖楼,可地基还没打好,一楼还没盖起来,就在盖二楼了。
土地面积越大,地基就要打得越广,以后才能盖更高的大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