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酱香酒原来是这样产生的
导读: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为的都是最终保证酒的品质,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才能酿出口感最上乘的佳酿。 然而,从每一束红糯高粱,到产出每一滴美酒,这其中的每一道环节都绝非易事,需要酒匠一丝不苟,精心手作。
完整高粱,事半功倍
投入完整的高粱,产的酒才被称为“捆沙酒”。只有完整的高粱,才经得起多次蒸煮。蒸煮过后,将高粱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酒工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上满一甑需要高粱1500斤,第一次加入约220斤左右的酒曲。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高粱与酒曲最终的总体比例为1∶1。
收堆发酵,切肤把温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酱香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才结束这一环节,酒匠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
酒曲进窖,石锁匠香
第一次发酵完成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装15~20甑的酒糟。与浓香型酒不同,酱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块砌成墙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则酱味会较淡。窖坑要用本地黄泥封住,不能透气,在窖期中要经常检查,时常撒点水,防止干裂进气。
二次投料,八次发酵
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九次蒸煮,七次取酒
再过一个月左右窖期之后,再开始第三次蒸煮。时间到了12月~1月,这才开始进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一、二次酒酸涩辛辣,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
新酒入坛,盘勾存放
新酒产生后要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俗称“原浆酒”),按照不同轮次分别存放3年之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小盘勾”,即用几十种基酒,以酒勾兑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最后进行“大盘勾”。这种“勾兑”工艺世上仅有传统的“手工捆沙酒”才采用,也是与其他类型酒在工艺上的区别所在。“勾兑”一直是酿酒过程中比较神秘的工序,犹如弹钢琴一般,演绎淋漓尽致。勾酒师凭借自己的味觉进行搭配,如同钢琴师弹奏钢琴曲一样,用七个音符,把七次不同轮次的酒调在一起,寻找味道之间的平衡与层次感。
回沙工艺,酒香四溢
采用回沙工艺的酱香酒是天然发酵产品,蒸馏时接酒温度高达摄氏40度以上,酒体中易挥发物质少,自然对人体的刺激少,有利于健康。同时采用回沙工艺的酱香酒的酸度高,是其它酒的3~5倍,而且主要以乙酸和乳酸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根据中医理论,酸主脾胃、保肝、能软化血管。西医也认为,食酸有利于健康。道教和佛教也很重视酸的养生功能。此外回沙工艺酿制的酱香酒的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酱香白酒中的酚类化合物是其他名优白酒的3~4倍,对健康有很好的益处。其他香型的白酒越陈其综合品质反而下降。采用回沙工艺的酱香型白酒却是越陈越香,越陈品质越好。
匠心独运,流芳百世
酿酒技艺复杂烦琐,酿酒的技术本质上十分简单,两句话即可说清:第一步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第二步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酒精)。但事实上,酒之所以甘醇馥郁,并非乙醇的作用,而得益于发酵酿酒过程中的副产物—大量的酸酯类有机物。这些复杂的有机物群构成了口感、味道、香味、回味等一系列感受。目前清香型白酒中,香型成分有200多种物质,浓香型白酒中,香型成分有400多种物质,主要成分为乙酸乙酯,而酱香型白酒中的香型物质高达1200多种,主体香型成分至今还不清楚,或许这种浑厚的香味,来源于酒匠代代相传的历史积淀。
微信号:buyiju_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