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著名的“五大哲学”

中国的哲学,源远流长,早在二千多年前,已产生洞察天地人世的奇思妙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哲学的大繁荣,思想界群英荟萃,百家争鸣。涌现出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哲学家,具体分为五大系哲学。

1.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2.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 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中华民族的文明,如果粗略地说,则可以儒家文化作代表,这指得是在中国文明体制的价值观念方面,也就是表现在中国政治哲学及家庭伦理观念上,以儒家价值观为基本立场,从而展开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人际伦理的规范,整体地是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

3.以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哲学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4.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哲学

要谈到纯粹的方法学研究,或专门从事概念分析,试图建立思维法则的共通原理,那就非狭义所谓“名家“莫属了,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正就是以这种逻辑及形上学的命题之研究为其理论兴趣,发展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派。简言之,惠施的名辨思想较具形上学特色,其著名的“历物十事“,涉及探讨万物的本质与关系、宇宙与空间、大小与同异、相对与绝对等问题,反映出纯智性的思想体系。公孙龙子的名辩思想相对而言,更着重于认识论上经常探讨的问题,如认识能力的恰当应用,认识作用的可能条件,认识对象的详细分析,认识范围的明确界定等,使得他的学术思辨的纯粹度要高于惠施,而其成就也超过惠施远甚。

公孙龙最有名的辩论是“白马非马“的假说,把“白马“和“马“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用在了一个问题里来进行论证,并作为同等意义上的概念来分析。在哲学上,这是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混淆了。

5.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哲学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汉民族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与儒学不同的是,墨学思想同样是站在西周文化的传统中,却主张应从一般百姓的立场上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巨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而这种兴利除害的理论预设即为其著名的“兼爱“思想,提出了“爱无差等“的理想命题。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此外,墨学的开创者墨子是有神论者,认为天与鬼的智慧和权威远远超过古代圣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