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 腮腺硬化性微囊性腺癌,(左)免疫组化p63,在小管及囊腔结构的外层细胞为阳性,内层细胞阴性;(右)免疫组化SOX-10,管腔上皮及管腔周围上皮均为阳性表达。小结硬化性微囊性腺癌的名称,是2016年由Mills等人首次报道的,其名称反应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目前文献中发生于头颈部的硬化性微囊性腺癌除一例发生于鼻咽部之外,其他病例均发生于口腔,因此推测该肿瘤为小涎腺来源。本文报道的病例发生于大涎腺,说明这种肿瘤的确是涎腺肿瘤的一种罕见类型。免疫组化SOX-10表达,而这一指标在涎腺为腺泡及闰管分化的证据,这也支持该肿瘤为涎腺起源。从组织学特点来说,本文病例与Mills等人报道的第一例非常类似,具体如:(1)肿瘤呈小管状及微囊状结构,部分小管内有嗜酸性分泌物;(2)小管为双层上皮构成,细胞核相对温和;(3)有小巢状及条索状浸润的细胞;(4)肿瘤全面检查,未见筛状区域;(5)有神经侵犯;(6)增殖指数低;(7)无淋巴结转移。从组织学角度,腮腺硬化性微囊性腺癌还要注意鉴别诸多具有双层管状结构分化的肿瘤类型。腺样囊性癌的管状亚型,在某些方面与腮腺硬化性微囊性腺癌相似;不过,腮腺硬化性微囊性腺癌不会有筛状结构,且并无透明样/黏液样小球结构。管状亚型腺样囊性癌中,几乎所有病例都会表达CD117;但这一指标在硬化性微囊性腺癌中为阴性。由于腮腺硬化性微囊性腺癌的小管为双层结构且有浸润性,因此还要考虑鉴别上皮-肌上皮癌;不过,硬化性微囊性腺癌中的浸润性生长、硬化性间质不符合上皮-肌上皮癌,后者为多结节状、推挤性浸润而非侵袭性浸润。多形性腺癌也可表现为形态温和细胞呈管状、微囊状、巢状结构;不过,多形性腺癌并无双层分化表现。此外,多形性腺癌的特点之一是结构上具有异质性,本文病例及文献中报道的硬化性微囊性腺癌均无此特点。临床上,硬化性微囊性腺癌好发于中年至老年女性。与皮肤的微囊性附属器癌一样,免疫抑制可能在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献中报道的部分病例也有腭部放疗及化疗病史,还有的有免疫抑制治疗病史。生物学行为方面,硬化性微囊性腺癌呈惰性经过,文献中随访21个月至60个月的报道中,未见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相关报道;这方面与皮肤微囊性附属器癌常见局部复发(但罕见淋巴结转移)有所不同。参考文献Tan GZL, Goh GH, Loh KS, Petersson F. Sclerosing microcystic adeno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 The first recorded case with histo-cytopathologic correlation and a brief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n Diagn Pathol. 2021;54:151806.doi:10.1016/j.anndiagpath.2021.15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