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拾贝】陈希瑞/快乐老家

作者简介

陈希瑞,网名神仙哥哥,山东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山东平度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胶东文艺》编委。作品散见于《大地文学》《短篇小说》《火花》《速读》《麦地》《辽河》《悦读》《散文中国》《作家报》《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半岛都市报》《农村大众》《青岛日报》《民主协商报》《青海湖》《天柱》《平度日报》《墨水古韵》《菲律宾商报》《有荷文学》等海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和文学平台小说散文700余篇,创作出28部吕剧和微电影剧本等网络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古装吕剧《状元郎》被搬上舞台

清荷文苑ID:qinghewenyuan

作品欣赏

快乐老家(散文)

陈希瑞

跟我走吧 天亮就出发

梦已经醒来 心不会害怕

有一个地方 那是快乐老家

它近在心灵 却远在天涯

我所有的一切都只为找到它

哪怕付出忧伤代价

也许再穿过一条烦恼的河流

明天就能够到达

我生命的一切都只为拥有它

让我们来真心对待吧

等每一颗飘流的心

都不再牵挂

快乐是永恒的家

一滴水,能映射出阳光的魅力,家乡的巨变,无疑就是一部时代的变迁史。家乡兰底,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理发师傅老谭说,四十年前,理个发,两毛钱。刚大包干就开始做小买卖的老万说,四十年前,卖一个碗,能挣一两毛钱;一个青壮劳力,在生产队干一天活,工值才两毛钱。我八岁那年,窗下那棵石榴树结满了石榴,我跟着奶奶上兰底街卖石榴,个大的石榴一毛,个小的五分。十四岁上了联中的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逢星期天,把平时积攒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渡江侦察记》《大闹天宫》《燕子李三》《王冕学画》《智取生辰纲》等一些小人书,用书包背着,敢拿到兰底集上摆摊,看一本五分钱,当年那些跟我一般大的孩子,一齐争着挤着看小人书。记得两个孩子为了争一本《小兵张嘎》,不惜动了拳脚,一个给另一个抓破了脸。还有两个孩子,为了争一本《闪闪的红星》,不小心把封皮扯了下来,我心疼了好久。所有这些记忆犹新的热闹场景,至今想来,我心里还热乎乎的。

当时的兰底街上,不过几条窄窄的土街,除了供销社,还有理发小店、磨坊、铁匠铺,有新华书店、邮政局、酒厂,当然还有公社大院和工商税务粮管所。每逢一、六兰底集,几条街上倒也热闹,有换油粜粮食的、有背着地瓜干到供销社兑换白酒的、有卖锄镰锨䦆杈把扫帚的、还有戳牛腚的牛经纪,供销社饭店刚出炉的煎包,热气腾腾,飘散着诱人的香气……到了年尾腊月集,红红的对联和花花绿绿的年画上了市,年味就浓了。那年画多是《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戏剧剧照,看着林黛玉和贾宝玉、张生和崔莺莺、梁山伯和祝英台,一个个粉面俊秀靓丽照人,让人的眼珠子就像生了一根扯不断的红丝线一样恋恋不舍。

记忆中,在兰底供销社路西一街之隔,就是当时的老兰底小学,前后两排老房子,前排是教室,后排是后勤,中间有过道相连。我十二岁那年,被生石灰烫伤左胳膊,只能吊着上课。年终文艺汇演,韩老师安排我和一个女同学,同唱一首《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登台演出地点,就在兰底小学教室后面的宽场地。当年吊着胳膊登台演出的情景,如今想来真是滑稽。记得当时我们学校排练了三四个节目,因为时间关系,排练节目不能全部参加演出,韩老师只让我和女同学登台演唱,想来这是韩老师对我寄予深深的厚望吧。

兰底小学西北角有校办工厂,有养猪场。每逢下午劳动课,我们就去校办工厂干活,坐在轰轰直响的车床前,手拿铁皮,脚一蹬,只听车床“咯噔”一下,就像变戏法似的,把铁皮砸出一个门窗零件。记得有个同学自己不好好干,还在师傅面前说我笨手笨脚不会干,年少气盛的我等出了大门外,一个扫堂腿把他打翻在地,打那他再也不敢说我坏话。

每逢集日,我总会到新华书店去看看,尽管囊中羞涩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大部头小说,但还是央求父亲为我买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呐喊》。从书里,我认识了百草园、三味书屋,认识了可爱的狗.猫.鼠,结识了少年闰土、寒酸的孔乙己……这本书,一直伴随我在我身边,滋养着我的心灵。等后来高中毕业上班了,每月40元工资,差不多一半都买了书。书店位于供销社东头,是两间不大的门头房,柜台里面,正北和西面的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满了书。每次我去,姓夏的师傅总是客客气气把我让进柜台里面,让我随意浏览和挑选。于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烈火金刚》《家》以及《童年》《我的大学》《静静的顿河》《苦难的历程》《悲惨世界》《猎人笔记》《大卫.科波菲尔》《德伯家的苔丝》等一大批中外文学名著,成了我爱不释手的藏书。

等我工作了,去供销社的次数更多了。供销社文具柜有个女孩是售货员,年纪跟我一般大,长得眉清目秀,说话声音富有磁性,好听极了。每次我去,女孩都会细心地帮我挑选我需要的东西。出于感激,我把自己珍藏的几本刊物送给她看。也许就是靠着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我们彼此之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今天,女孩遇见我,还告诉我,她至今还保留着我发表在报刊上的不少文章。短短的几句话里,既包含着几分温情,但我相信,更多的却是对我的期望,期望我有作为有成绩。我怎敢不好好努力,活得更精彩一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呢……

多年后,家乡悄悄发生着巨变。随着供销体制的改革,原先的兰底供销社改建成各类营业门市,承包到个人,自主经营。当然,那位女孩也用心经营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供销社以北,开发成一条店铺林立的商业街,经营饭店、茶庄、照相馆、美发店和化妆品之类。后来更有了豪华的婚纱摄影、大酒店、大超市、大药房和电轿经销。家乡的集市早已从兰底街里,搬迁到镇西面,建成可容纳数千个摊位的兰花市场。仍然是“一、六”赶大集,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家超市和热闹的集市,真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了。直到现在,妻子赶集回来总会说,现如今赶集的人少了多了。我知道妻子想说什么,无非是现在超市多了,人们都网购去了,坐在家里,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你所喜欢的东西,快递公司就会送上门来。这是时代在变,生活节奏加快了,变得越来越好啦!

家乡地理位置优越,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外资客商来兰底投资办厂,从辣椒食品加工到服装加工,从药品微肥制造到粮食购销,富民强镇的内外资企业遍地开花。家乡地多,多是旱薄地,主要经营麦子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苦于无水,靠天吃饭,收成甚微,我曾仰天长叹,我曾锥心痛恨脚下这片不养人的土地。曾记否,三十多年前,我曾经携妇将雏,进城谋生,白白虚度了多少光阴。

如今种地,国家不光不要提留,还给这补贴那补贴,从播种到收获,早已全都实现机械化,人们从祖祖辈辈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彻底解脱了出来不说,一处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最使家乡父老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种地大户王玉芹,近二十年来,承包土地两三千亩,带动周边村民走上了富裕路,被家乡人亲切地称为“活菩萨”。毫无疑问,王玉芹是带动家乡父老奔小康的领头雁,是我们家乡的金凤凰。她把圣洁的母性光辉,洒满家乡大地,洒满家乡父老的心坎上。

在家乡,最高最好的楼房是学校。兰底中学有着六层教学楼的新校区,老兰底小学,从街里后来北迁至朱明公路边,跟老兰底联中相毗邻。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兰底八中改制为第二职业中专,“二职”撤销后,兰底小学整体搬迁了进去,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读书,每天有专门的校车接送。每天看着那一辆辆橘黄色的校车奔驰在村村通的水泥路上,我的思绪不由飞回到四十多年前,想到我一年四季五冬六夏步行上学的一幕幕情景,想想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如果不好好发奋努力,积极进取,肯定会辜负社会,有愧于时代,怎能对得起眼前这大好时光呢。

至于原先两间房子的新华书店,后来搬迁到新供销社门市房西边,主要经营学生用品,一些日用品和化妆品,也摆上柜台。再后来,书店改建成一家生意红火的大酒店,那种醉人的浓浓书香气息,渐行渐远,已经消失在岁月深处。每每驻足,我的思绪依然会飞回到四十多年前,飞回到那两间书店里,在那里静静地翻看着自己喜欢的书籍,看着窗户上的一抹夕阳的余晖慢慢消退下去。

一到麦后农闲时节,家乡的超市酒店和电轿销售商等各大商场,还会举办啤酒节和歌舞晚会。一支常年活跃的中老年秧歌锣鼓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尽情讴歌家乡的美丽。听听吧,伴随着夜幕降临,不知哪里又开始锣鼓喧天,不久你会看到,一群喜欢穿红挂绿的大嫂子秧歌队,又开始载歌载舞登场了。秧歌队里说不定还会有老人,还会有孩子,还会欣赏到踩高跷、“猪八戒背媳妇”、划旱船、跑毛驴……那淘气的,说不定还会从猪八戒胸前一把拉出两只大气球,那鼓鼓的胸脯一下子瘪了,惹得人们哄然大笑……越来越好,幸福的笑容天天挂眉梢,醉了醉了醉了,美了美了美了,醉了眼前这好光景,美了眼前这好日月!

跟我走吧

扫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